聖母像與祭祖牌位並列左右。圖/潘憲榮
圓頂教堂是當年最醒目的地標。圖/潘憲榮
文/潘憲榮
宜蘭頭城為蘭陽平原開發較早地區,有「開蘭第一城」的稱譽。古老小鎮有一座典雅的心靈地標──聖伯多祿天主堂,散發著撫慰人心的溫煦光芒。
聖伯多祿天主堂的設置,緣起於一九五四年,荷蘭籍天主教遣使會高德貴神父來到頭城,在此購置民房作為教堂,展開傳教活動。由於神職人員積極主動,除傳教外,亦協助地方民眾推動教育,因成效豐碩,深獲民眾肯定,教友日益增加。為便於傳教,高神父決定戮力募資籌建新教堂,也獲得當地鄉親的熱烈回響。
頭城天主堂融入西方古典建築風格,採獨特圓屋頂樣貌,於一九六○年落成,成為當年小鎮最醒目的地標。然歷經歲月淘洗,建築日漸老舊,由於教堂與在地鄉親具有濃厚情感,任其頹圮殊為可惜。幸在教友與文史工作者的奔走下,獲得各界正面回應,二○一五年進行全面整修;且為保存原貌,採取傳統工法,留存了圓頂教堂的特殊造型與美好記憶。
走進教堂內抬頭望去,圓弧形的牆上掛有木質十字架聖像,中間有一座方型大祭台,上方的天花板採圓頂蒼穹造型,多了幾許奇幻意象。祭台一邊是散發慈愛光芒的聖母瑪利亞塑像,另一邊是傳送慎終追遠孝思的祭祖牌位,在四周彩色玻璃的映照下,顯得優雅肅靜。
建築能映照心靈,尤其宗教建築,除了實用性之外,更融入虔誠的信仰和藝術風采;然而唯有連結在地情感的傳教活動才能廣植人心,讓教友將教堂當成自己的家。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營造優質的活動空間,更牽動人心的,是神職人員無私無我的奉獻。與堂區教友交談時,他們熱心講述有關教堂的種種,並出示相片分享。
「神職人員對幼童及長者的照顧相當周到,早期教堂設有仁愛幼稚園,修女們無微不至地照顧幼童。一九七五年,在教堂後方設立聖方濟安老院,委由修女們負責照料年長者,愛心與耐心的付出,令人感動。」神職人員無怨無悔落實耶穌的博愛精神,成了人間最美麗的風景。
「來這裡,一定要知道羅文思神父的事蹟。當年他目睹不少罹患小兒麻痺的人,於是創立文聲復健院,照顧這些弱勢族群,愛心與耐心的付出猶如對待親人般。有一回神父帶著幾個孩子去台北就醫,遇到計程車拒載,他就帶著行動不便的孩子,一步一步從車站走到台大醫院。神父也常告訴他人,這些小朋友都是他的孩子……」溫暖的故事,至今仍傳為美談。
時代腳步不斷向前,留下很多連結鄉土的故事。造訪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讓人感受到,有形建築留下美麗的地標,但愛與關懷的無形力量,卻能煥發出永恆的能量,激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