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踏查】圓頂教堂典雅風采──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

文/潘憲榮 |2024.12.30
438觀看次
字級
聖母像與祭祖牌位並列左右。圖/潘憲榮
圓頂教堂是當年最醒目的地標。圖/潘憲榮

文/潘憲榮

宜蘭頭城為蘭陽平原開發較早地區,有「開蘭第一城」的稱譽。古老小鎮有一座典雅的心靈地標──聖伯多祿天主堂,散發著撫慰人心的溫煦光芒。

聖伯多祿天主堂的設置,緣起於一九五四年,荷蘭籍天主教遣使會高德貴神父來到頭城,在此購置民房作為教堂,展開傳教活動。由於神職人員積極主動,除傳教外,亦協助地方民眾推動教育,因成效豐碩,深獲民眾肯定,教友日益增加。為便於傳教,高神父決定戮力募資籌建新教堂,也獲得當地鄉親的熱烈回響。

頭城天主堂融入西方古典建築風格,採獨特圓屋頂樣貌,於一九六○年落成,成為當年小鎮最醒目的地標。然歷經歲月淘洗,建築日漸老舊,由於教堂與在地鄉親具有濃厚情感,任其頹圮殊為可惜。幸在教友與文史工作者的奔走下,獲得各界正面回應,二○一五年進行全面整修;且為保存原貌,採取傳統工法,留存了圓頂教堂的特殊造型與美好記憶。

走進教堂內抬頭望去,圓弧形的牆上掛有木質十字架聖像,中間有一座方型大祭台,上方的天花板採圓頂蒼穹造型,多了幾許奇幻意象。祭台一邊是散發慈愛光芒的聖母瑪利亞塑像,另一邊是傳送慎終追遠孝思的祭祖牌位,在四周彩色玻璃的映照下,顯得優雅肅靜。

建築能映照心靈,尤其宗教建築,除了實用性之外,更融入虔誠的信仰和藝術風采;然而唯有連結在地情感的傳教活動才能廣植人心,讓教友將教堂當成自己的家。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營造優質的活動空間,更牽動人心的,是神職人員無私無我的奉獻。與堂區教友交談時,他們熱心講述有關教堂的種種,並出示相片分享。

「神職人員對幼童及長者的照顧相當周到,早期教堂設有仁愛幼稚園,修女們無微不至地照顧幼童。一九七五年,在教堂後方設立聖方濟安老院,委由修女們負責照料年長者,愛心與耐心的付出,令人感動。」神職人員無怨無悔落實耶穌的博愛精神,成了人間最美麗的風景。

「來這裡,一定要知道羅文思神父的事蹟。當年他目睹不少罹患小兒麻痺的人,於是創立文聲復健院,照顧這些弱勢族群,愛心與耐心的付出猶如對待親人般。有一回神父帶著幾個孩子去台北就醫,遇到計程車拒載,他就帶著行動不便的孩子,一步一步從車站走到台大醫院。神父也常告訴他人,這些小朋友都是他的孩子……」溫暖的故事,至今仍傳為美談。

時代腳步不斷向前,留下很多連結鄉土的故事。造訪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讓人感受到,有形建築留下美麗的地標,但愛與關懷的無形力量,卻能煥發出永恆的能量,激勵人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