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攬勝】 禪心映天成:成都石經寺

文/郭詠澧 |2024.12.27
498觀看次
字級
觀音閣供奉烏木千手觀音。圖/郭詠澧
藏傳佛教轉經筒,十分壯觀。圖/郭詠澧
藏經樓珍藏有鎮寺之寶《中華大藏經》。圖/郭詠澧
宏偉的石經寺山門。圖/郭詠澧
始建於唐代的大雄寶殿。圖/郭詠澧

文/郭詠澧

四川成都龍泉驛區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始建於東漢末年,占地約兩百餘畝,為川西佛教著名的五大叢林之一。初為東漢劉焉、劉璋父子官宦私宅,後捐出建為廟宇,取名「靈音寺」,後三國蜀漢大將趙雲承繼為家廟。明代正統年間,楚山禪師駐錫於此,將寺廟更名為「石經寺」;後因受蜀王贈金助修寺廟殿宇,感其恩而改名「天成寺」。

清乾隆三十二年,簡州牧宋思仁贈送石刻《金剛經》一部,計三十二塊二十三碑,寺方感念,遂恢復原名「石經寺」。寺內經乾隆、嘉慶年間數次大修繕,形成今日的規模,全寺樓閣殿宇依山勢而建,院落林蔭掩映,素有「萬木蔽天」、「百道寒泉萬木中,遙望石經半天紫」之譽。

石經寺主要建築由照壁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祖師殿、觀音閣、藏經樓組成。始建於唐代的大雄寶殿主體結構一直保存至今,殿內彩繪藻井與鏤空雕花門窗,工藝精湛、巧奪天工。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有西藏黃教法王宗喀巴大師殿。宗喀巴是著名的佛教理論家,創建「格魯派黃教」,石經寺是漢區藏傳佛教第一個密宗道場,融合漢藏佛教於一體之寺院。

至於輝煌壯觀的祖師殿,則是供奉明代高僧楚山禪師的肉身菩薩。楚山紹琦禪師一生廣宣佛法,提倡禪淨雙修及道德文章,被朝廷冊封為「荊壁禪師」,駐錫石經寺;跟隨的弟子眾多,遍布全國法門,有史料記載的就有兩百餘位。楚山禪師因修行深厚預知圓寂時日,並於明成化九年坐化,寺內修建祖師殿以留存肉身,殿前上方有宋思仁手書〈月白風清〉牌匾。

寺內觀音閣供奉一尊高十‧八公尺的烏木千手觀音菩薩像,雕刻有大手四十八隻、小手一千零八隻,頭像有五層十一面,造型精美,法相莊嚴慈祥;背光面刻有〈大悲咒〉、〈心經〉、〈吉祥如意經〉等,集漢藏觀音特徵於一身,是全中國第一大烏木觀音。此塊烏木經地質學家鑑定,係七千二百年前珍貴木質炭化形成,彌足珍貴。

在天王殿與大雄寶殿間有兩口龍泉井,據說是山龍脈的龍眼。兩口井水左甘醇、右清冽,僧人稱為「龍眼陰陽井」,取井水煮茶談禪,茶香梵音、禪機交鋒,更添韻味。《聊齋誌異》、歷代文人墨客文章及李劼人的小說《死水微瀾》裡,都曾描寫過石經寺的名聲及香火盛況。

石經寺內頗多珍稀古樹,大雄寶殿前有一棵後周顯德年間所植的羅漢松,道旁有兩株唐朝貞觀年間栽種的銀杏,以及多株千年漢柏、香樟等,至今仍枝繁葉茂,令人嘆為觀止。寺內珍貴文物除了《金剛經》石碑,還有兩件明成化五年和清乾隆三十五年所鑄的大鐵鐘。

石經寺的鎮寺之寶,則是由台灣高僧明三法師和三寶弟子捐贈的一部百冊經書《中華大藏經》,現珍藏於藏經樓中。大雄寶殿內還有一些唐代風格壁畫,殿前壁上有石經寺沿革碑刻題記等。

這些古樹、文物和樓閣建築,共同見證了石經寺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令人久久徘徊,讚賞不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