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宗霖
某日休假,突心血來潮帶著一本鄭板橋的書來個區域小環島,由中洲里開始,騎行蕭壠文化園區、台江國家公園、七股賞鳥區、國勝燈塔及月牙灣。夜宿背包客棧時,無意間發現一本《絕妙好畫:紙上飄清香──明清繪畫名品欣賞》,收錄了邊壽民的〈寒雁寄託江湖心〉。目前正是寒風颯颯的季節,台江河面亦有非常多的野雁,我又帶了一本鄭板橋的書,就這樣因緣際會下,認識了邊壽民的畫風及其繪畫思想。
「揚州八怪」活躍於清朝乾隆年間的畫壇,在美術史及清朝的斷代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中國歷代文人雅士若要求發展,一定要去經濟文化繁榮之地,清朝士大夫也不例外。揚州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於長江流域和京航大運河的交界點,因此成了中國經濟發展最繁盛的地方之一。
揚州八怪的共同點,不僅是畫風不遵循古風,注重藝術個性,畫面主觀色彩強烈,強調寫神不寫貌,有耐人尋味的筆墨情趣;而且各個性格怪異,憤世嫉俗,不向權貴獻媚,往往因自命清高而窮困潦倒。於是,這些人為了生活,自然都會想辦法到揚州賣畫。其實揚州八怪並不只有八人,而能夠留名的皆有獨特的畫風,如鄭板橋畫竹、金農畫梅,邊壽民則是畫雁。
邊壽民,江蘇淮安人,以畫蘆雁馳名江淮,獨創潑墨蘆雁,有「邊蘆雁」之稱。所居「葦間書屋」多名流造訪,與華喦、鄭燮等交往甚契,人稱「淮上一高士」。張庚所著的《國朝畫徵錄》,說邊氏「善潑墨寫蘆雁,江淮間,頗有聲譽」。
邊氏的名言是:「畫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意義是說,在繪畫技巧及題材上不可「拾前人牙慧」,一定要以獨特的觀察,發現獨特的題材,最後用獨到的工夫與技巧表現出來。他與八怪如鄭板橋、金農等,也時有來往,鄭板橋也曾到訪葦間書屋,作〈葦間書屋詩〉相贈。
邊氏的〈無人看處圖〉,畫中自題:「秋風白雁下黃蘆,要作無人看處圖;廿載江湖邊塞客,於今衰鬢息菰蒲。」畫中有大雁三隻,最前一隻回頸仰首,張嘴長鳴;第二隻側頸低首,在沙洲草中覓食;第三隻則把頭埋入羽毛之中,正準備安睡。而我直到旅程結束返家,才懂畫中意境。
原來,邊氏透過回頭仰首長鳴大雁的姿態,將其視野拉向遠方,為的就是呼叫在畫面之外、天上飛行的那一隻。所謂「無人看處」,指的是牠們棲息的地方,不在「高位」,就沒有被獵殺的危機,可以自由自在;同時,藉由大雁的視線延伸到尚在飛的那隻雁,藉此抒發邊氏的壯志仍在,只是無人看到罷了。
本次出遊台江欣賞雁群,因緣際會讀懂了邊氏的畫。邊氏作畫憑藉一種獨特的觀察力,藉由動物的視野拉長畫境,一方面也抒發志向、寄託心情,不僅畫作有其獨特創意,觀畫的人亦有多層次的享受。不知道揚洲八怪的人,可單純欣賞雁群姿態;熟悉八怪軼事的人,則可進一步欣賞透過畫藝呈現的文人胸懷與遠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