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慨今】利生資糧

文/星雲大師 |2024.12.21
1033觀看次
字級

文/星雲大師

竺法護,又稱支法護,為西晉譯經僧。祖先為月支人,世居敦煌,八歲時禮竺高座剃度,故以竺為姓氏。當時《般若經》等方等部的經典還在西域,未能完全傳布於中國,竺法護立志弘傳,隨師遊歷西域諸國,精通西域三十六國語文。後來他攜帶大批胡本的經典,來到長安、洛陽,專事譯經,在鳩摩羅什尚未來到中國以前,可說是中國佛教初期最偉大的譯經家。

武帝末年(二九○),竺法護在長安青門外建寺,弘化二十餘年。當時長安有某甲族(甲族:世家大族)想要訪師皈依,聽說竺法護德行享譽關中,財物豐足,便想先行試探竺法護的道行操守如何。此人假稱有急用,向竺法護請求借貸二十萬兩,竺法護當下只是沉默不語,未置可否。

他的徒弟竺法乘,那時年僅十三歲,隨侍在師父身旁,他見師父不答話,便代師回話:「我師父已經答應你了。」待客人離去後,竺法乘對師父說:「看此人神色,並非真心想借錢,不過想藉此試探師父您的道德操守罷了。」竺法護也點頭同意徒弟的說法。隔天那位借錢的訪客,率領家族百餘人,前來皈依受戒,並向竺法護謝罪,從此竺法護聲名更隆。

後來,徒弟竺法乘告別師父西行,在敦煌建寺講學,不僅教導蠻夷人民知禮義,也教化壞人去惡行善。竺法乘西行大化於戎狄之地,誨人不倦,成為最早在敦煌建寺弘法的高僧。



釋初參曰:到蠻夷之地弘化,除了學習當地的方言外,更須有無量的善巧方便來接引,光談玄說妙是行不通的。弘法,不能與人民的生活脫節,必須關心他們的需要,改善其生活品質,人們才能進一步接受佛法。

時下有些年輕的僧眾,出家未久,便亟欲出國弘法,當捫心自問:自己具備多少的利生資糧?有多少的布教熱忱?有無為法犧牲的精神?是否有自詡為現代富樓那的豪情壯志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