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春節文化遺產 華人歷史榮光

 |2024.12.12
840觀看次
字級

十二月四日有一則對全世界華人非常有意義的消息,那就是中國大陸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九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全世界的發揚光大,所有華人當同感榮耀。

春節本就屬於華人傳統的節慶,它有著家族聚會、遊子返鄉、親人團圓的世俗性活動;更有祭拜祖先、祭祀神佛、文化傳承的意義;更有面向未來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的希望。和其他民族對照,它的意義就更為鮮明了。

春節的源起歷史悠久。據傳是始於公元前兩千多年,舜即天子位時,帶領各部族祭拜天地。自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做歲首,也就是陰曆正月初一。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當然,由於歷史太久遠,這傳說不無後世為了增益農曆春節的傳奇性,而加以附會的成分。然而春節與華人二十四節氣結合,與農耕文明的氣候、耕作、歲時互為呼應,正是中華文明的顯現。

考察「春節」一詞的歷史演進是非常有趣的。古代的正月初一日,也是春節的開春第一天,並非一開始就定下來的。根據曆法的考證,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則沿用秦曆。漢武帝劉徹認為曆紀太亂,乃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兩千多年。

春節在不同時代也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等;兩漢時期則稱為三朝、歲旦、正旦等;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歲日、新正等;這個說法正是閩南語的用詞,台灣人習慣稱大年初一也叫「開新正」。而清代,則仍叫元旦或元日。

真正使用「春節」一詞,還真是從民國時期開始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一九一二年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宣布廢除舊曆,改用陽曆為民國紀年。那一年的一月一日是為新年,但沒有稱元旦。

然而民間依舊沿用傳統,過農曆新年(那一年是二月十八日),其他的端午、中秋節都照舊曆。沿用幾千年的歲時習俗終究難以改變。基於此,隔年袁世凱擔任大總統後,就批准了農曆的正月初一日為春節,並例行性的放假。自此,春節正式成為一個節日和傳統習俗的專有名詞。

春節名詞的演變史,正好說明了它的由來源遠流長。不管歷朝歷代如何稱呼,它代表著華人的傳統習俗,更是社會生活文化。我們只要想一想,每年春節前後,為了工作、業務、生活而遠行在外的遊子,為了返鄉團聚,費盡一切心血。過去車站排隊幾天買票、機場擠破頭等候、水陸碼頭擠滿了人潮,都只為了春節返鄉,去祭祖團聚。這是多麼動人的內在凝聚力,多麼特殊的民族文化。如今,春節終於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僅是全世界華人的榮光,更是幾千年文化傳承的驕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