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者白天應多參與社區的長青學院、樂齡活動等,維持良好的睡眠周期。圖/魯永明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人安眠藥用量持續增加,去年全台共開立11億6725萬顆,相較2019年增加22%。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年長者生理時鐘的變化,不再需要太多的睡眠時間,容易出現慢性失眠問題,也讓使用安眠藥情形更為上升。
李俊宏說,慢性失眠治療應採用認知行為的心理治療及調整生活習慣,若此治療效果不佳時,再給予安眠藥物治療,並依症狀嚴重程度、使用時間長短,調整藥物劑量。因此,顯著服用安眠藥的年長者族群,面對失眠應從調整生活作息著手。
舉例來說,一名長者晚上睡眠時間約5至6小時,如果晚上9時睡覺,可能半夜3時就起床了,這時完全不知如何安排生活,因此到診間希望能吃安眠藥。但重要的應是延後睡眠時間,晚上約11時就寢,可於清晨5時起床,起床後可以安排靜態活動,如寫書法、閱讀等,而白天時應多參與社區的長青學院、樂齡活動等,維持良好的睡眠周期。
至於有些人平時想比較多,心情較為焦慮、睡不好,可以開立抗焦慮劑,或是工作勞動造成肌肉緊繃、睡不好,可採用肌肉鬆弛劑,而不需使用安眠藥。失眠問題涉及各種面向,治療時應以不同的原因、症狀,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