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社會環境變遷影響,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已有增加的趨勢,許多家長擔心孩子發病,不讓孩子多嘗試不同的食物。醫師表示,為避免增加孩子過敏機會,應約從四個月開始進食不容易引起過敏的葉菜類等副食品,再逐步進展到根莖類,關鍵是副食品要早點吃,而且種類及量都要多。
台大生命科學院院長、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溼科主治醫師江伯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兩大族群,一是出生後二至五個月的寶寶,另一個族群則是國、高中的青少年。
江伯倫說,二至五個月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常與食物有關,若要避免過敏、異位性皮膚炎發作,關鍵是副食品要早點吃,而且種類及量都要多,藉此誘發孩子的口服耐受性,未來慢慢的就不會再因為吃到某些食物造成症狀。
由於臨床發現,若二至五個月寶寶已在吃蘿蔔等根莖類當作是副食品,過敏及異位性皮膚炎症狀較難改善,推測是根莖類的酵素引起,且副食品又經打碎,釋放的酵素一定更多,過早讓小朋友接觸這些酵素,病情更加不易控制。
至於年紀較大的國、高中生,誘發異位性皮膚炎原因,常見是考試壓力大,心情焦慮感覺患部更癢,抓得更厲害,易造成皮膚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且金黃色葡萄球菌變成過敏原,導致變得更癢,因此造成惡性循環。
江伯倫說,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已有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但健保給付有相關適應症,臨床上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專心考試,在會考或學測期間,讓孩子自費用藥。不過重點是要讓孩子避免搔抓,減少發病的機會,但若未改掉搔抓的習慣,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再度當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