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器製作傳承人 努爾東.司馬義 教學原則「嚴」字當頭

文/記者胡虎虎、陳朔  |2024.12.08
349觀看次
字級
努爾東·司馬義的妻子(左)和徒弟在家中為都塔爾貼花。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文/記者胡虎虎、陳朔 

努爾東.司馬義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的綠洲出生長大。他生活的村莊名為加依。加依村所在的新和縣,是中國漢唐時古龜茲地區的重要城郭,龜茲樂舞在古絲綢之路上聲名遠播。

加依村樂器製作歷史悠久,民間基礎深厚,被譽為「新疆民間手工樂器製作第一村」。目前,全村有一百二十多人從事樂器加工製作,涉及五十多種樂器,年均樂器銷售量超兩萬件。

絕技不能成「絕跡」。早在二○○八年,新和縣申報「民族樂器製作技藝(維吾爾族樂器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因高超技藝和家學淵源,努爾東也在這一年被授予自治區級傳承人。

心無旁騖製作樂器

生在樂器製作世家,努爾東與父親一樣,對帶徒授藝持開明態度。他說,本村也有傳承人是他父親所教,自己從藝四十多年,教過徒弟一百多人。目前依然跟著努爾東一起做樂器的徒弟中,時間最久的超過二十年。

「嚴」字當頭,是努爾東教學的首要原則。「一個琴軸,上手一個星期便能熟練製作,但想要合格,我認為至少要一年。」自上學起,他就給父親打下手,家人叮囑他「要做,就做好」。

「不僅僅是責任,還有感情。」努爾東平靜地說,就像心無旁騖做樂器時一樣,「樂器本身也是傳遞情緒的」。在這位老人的庫房裡,有幾把「傳家寶」,是努爾東的父親年輕時製作的都塔爾、彈布爾、熱瓦普。曾有人出價,想以每把人民幣五千元求購,都被努爾東婉拒。

光陰荏苒,這幾把做工精良的樂器蒙上了時光印記,不再光鮮如初。一把都塔爾彈盡古今事,也見證時代向前的腳步。

桑木在新疆極為常見,因其具有較好聲學性能,成了努爾東等民間樂器製作人的首選材料。被問到手工做樂器最難的一關,他笑著回憶早年間的窘境,「每次選好桑樹,都頭疼該如何運它們回家,沒車,路又不好,太難了」。

如今,在努爾東的庫房裡,除了常規的地產桑木,還有購自其他省和國外市場的木材,以滿足客戶多樣需要;父輩們常用的羊腸琴弦,早已被尼龍線等材質替代;在數控設備等智能工具助力下,樂器身上的紋飾更加複雜多樣。

奏響熱愛生活天籟

努爾東不會上網,孫輩總愛給他看傳統樂器在網路上受熱捧的影片,這令他感到驕傲。他說,曾經有外省遊客買了把都塔爾,回家學會後,還特意給自己發來彈奏的片段。事實上,還有更多外地人慕「天籟」之名而來,中外遊客在這裡參觀,大學生走進民間匠人家裡拍攝研究。

加依村也因「天籟」而變。當地政府順勢而為,將這個沙漠邊緣的小村打造成集歷史文化與歌舞樂器藝術展示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民俗體驗基地,塑造「天籟加依」品牌,並在二○二一年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距努爾東家不到五百公尺,是加依村四年前建設的樂器產業園。努爾東等傳承人的大幅照片和簡介被掛在牆上,幾十名工人在流水線上各司其職。「工廠生產的樂器價格優惠,耗時更少。」不過,努爾東對自己的手藝依舊滿是信心,「村裡這麼多匠人,手工各有千秋,質量很好。」

望著會打鼓又會跳舞的孫輩們,努爾東感慨,如果重返青春,希望能多學一點音律知識,可以讀譜,彈奏各種音樂。說罷,努爾東像往常一樣,拿起都塔爾,斜倚著涼床,向來訪者奏響最擅長的民歌。

天籟出加依,古音徹九霄。在「歌舞之鄉」新疆,還有許許多多像努爾東一樣的匠人,傳承技藝,奏響熱愛生活的天籟之音。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