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掃除捨不得丟舊物 一進一出遠離囤積症

陳玲芳 |2024.12.05
643觀看次
字級
要避免或克服囤積症,大掃除整理物品可依「三箱法則」處理,準備「保留」、「捐贈」、「丟棄」三個箱子來分類。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二○二四年接近尾聲,而在迎接嶄新一年之際,相信許多人已經開始準備為居家環境進行大掃除,然而,當你環顧四周,面對家中堆積成塔的「以後可能用得到」的物品,或是衣櫃裡一疊疊塵封已久不會再穿的衣服,遲遲不知該從何整理起時,身心科醫師提供「小步漸進、三箱法則、一進一出」三方式,遠離囤積症。

振芝心身醫學診所周呈叡醫師表示,這些囤積現象看似常見,但如果情況逐漸加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包括生活空間開始明顯受限、無法正常使用家具,就需要特別留意,有可能是「囤積症」上身的警訊。

重大失落經驗

觸發囤積行為

囤積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往往不是單一因素就能造成,相反的,囤積症是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他指出:「從心理層面來看,重大的失落經驗常是觸發囤積行為的關鍵點,例如有些患者在失去至親後,會開始執著地保存對方的遺物,透過實體物品來維持與逝者的連結關係」。

此外,創傷經驗也同樣可能誘發囤積症的養成,例如曾經歷過經濟低潮的人,可能會因為對未來缺乏安全感,而開始過度囤積物品,藉此來降低對未知的擔憂。

另外,對於長者來說,囤積症可能是「認知功能退化」的一種表現,因為難以辨識物品是否還有保留的價值,決策能力退化、難以下決定丟棄,因此持續堆積物品在家中,影響生活甚至於影響家人。

拍照保存回憶

放手實體物品

周呈叡表示,囤積症對生活的影響,往往超出你我的想像,嚴重時不僅將影響個人生活品質,更可能危及到健康安全,要避免甚至克服囤積症,他提供以下三個招式:

一、小步漸進:例如每天固定撥出十到十五分鐘進行整理,從最不具情感連結的物品下手,例如過期的傳單或報紙。

二、三箱法則:準備「保留」、「捐贈」、「丟棄」三個箱子來分類物品,對於具有紀念價值的物品,不妨以拍照方式保存回憶,適時放手實體物品。

三、一進一出:建立新的習慣原則,亦即在購入新物品時,就處理掉一件舊物品,這樣就能產生動力,避免物品持續囤積。

而若上述自我改善方式成效不彰,周呈叡醫師建議,可尋求心理專業的協助,心理師通常會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探索並改變對物品的「不合理」想法;同時,也會採用暴露反應預防療法,協助患者逐步面對丟棄物品時的焦慮感,進而達到症狀緩解。

而對嚴重囤積症的患者,服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等口服抗憂鬱抗焦慮藥物,也有助於逐步改善病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