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DV
長久以來,地球上的生命依賴著晝夜的節律生活著,甚至於動、植物的身上,都依照著這種規律編碼著DNA,牠們也得以在日常的攝食、睡眠、繁殖中循序生活,甚至於免受掠食者的侵害,但是人造光的出現,一改牠們原有的習慣。
環境刺激 疲於因應
如:夜間遷徙或狩獵的鳥類,原本依靠月光與星光導航。人造光可能會導致牠們偏離航線,走向城市危險的夜間景觀。
事實證明,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鳥類,因與不必要的照明建築物及塔樓相撞而死亡。候鳥也會因為人造光的出現,導致牠們遷移得太早或太晚,而錯過築巢、覓食與其他行為的理想氣候條件。
人造光出現後,世界成了不夜城,常將夜晚變成白天,改變了原本白天睡覺的夜行動物之夜間環境,當夜晚不再來,就改變了掠食者利用光來捕獵、獵食者利用黑暗作為掩護的生態系統。
當人類項環境中添加光線時,就有可能破壞棲息地,原來在城市附近,多雲的天空比200年前亮度增加了數百甚至數千倍,科學的證據也表明,夜間的人造光,對許多生物產生負面與致命的影響,包括兩棲類、鳥類、哺乳動物、昆蟲以及植物。
瀕臨滅絕 亟待改善
這種情形讓我們知道,許多物種都面臨到滅絕的危機,人類也失去透過這些奇妙生物了解世界的方式。目前科學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更試圖為更多的動、植物尋找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