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當創作歌手 全球首例

 |2024.11.29
530觀看次
字級
森林溪流 MOTH團隊以雲霧森林的聲音創作〈雪松之歌〉,並為森林申請「著作權」,希望推動人類與自然的平等共存。圖/取自BBC官網
MOTH團隊以雲霧森林的聲音創作〈雪松之歌〉,並為森林申請「著作權」,希望推動人類與自然的平等共存。圖/取自BBC官網
巨嘴鳥 MOTH團隊以雲霧森林的聲音創作〈雪松之歌〉,並為森林申請「著作權」,希望推動人類與自然的平等共存。圖/取自loscedrosreserve官網
〈雪松之歌〉封面 MOTH團隊以雲霧森林的聲音創作〈雪松之歌〉,並為森林申請「著作權」,希望推動人類與自然的平等共存。圖/取自genius.com官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全球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的浪潮中,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的「人類之外生命計畫」(MOTH)提出一個創新構想:不僅人類擁有基本權利,自然界也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該計畫團隊與厄瓜多洛斯塞德羅斯(Los Cedros)自然保護區的一片雲霧森林(Cloud Forest)共同創作出歌曲〈雪松之歌〉(Song of Cedars),並為森林申請「著作人格權」(moral rights)。這是全球首例,旨在翻轉「人類至上」的觀念,推動人類與自然的平等共存。

英國《衛報》報導,詩人兼自然學者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在為其新書《河流是否擁有生命?》(Is a River Alive?)蒐集資料時,組織了一場深入雲霧森林的調查。

沒有森林 就沒有這首歌

團隊成員包括音樂家謝德瑞克(Cosmo Sheldrake)、真菌學家朱莉安娜(Giuliana Furci)及法律學者塞薩爾(César Rodríguez-Garavito);他們在森林中紮營多日,記錄大自然一切聲音。

麥克法倫表示,他在營火旁分享他寫的詩句,描繪森林的生命力與人類的依存關係;同時,謝德瑞克利用手機應用程式,錄製風聲、鳥鳴與溪水聲,甚至是蝙蝠、吼猴等動物穿梭林間的聲音,並將其編排成旋律,朱莉安娜則加入伴唱,一起創作了〈雪松之歌〉。  

「沒有森林,就沒有這首歌。」麥克法倫表示,森林不僅啟發了創作,更是作品的「共同作者」,這一概念成為申請「著作人格權」的重要契機。  

法律保障  維護自然資源

「著作人格權」傳統上賦予創作者維護作品完整性的權利,但MOTH計畫認為,自然界同樣是偉大的創作者。麥克法倫解釋,此行動的核心在於翻轉法律的傳統視角,為自然界的聲音與價值提供更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如果一片森林被賦予著作人格權,那麼它的破壞者將面臨法律制裁,這將有效防止自然資源被隨意開發」。

申請成功後,〈雪松之歌〉將在串流平台免費下載,收入將全數捐給自然保護基金,支持生態保護工作。雖然森林無法直接獲得版稅,但此案例為自然界擁有著作權開創了全新框架,並可能促使其他國家效法。  

儘管這項計畫被視為法律與環保的創舉,卻也引發了爭議。批評者認為,將自然賦予法律主體地位可能造成法律體系的過度擴張,甚至影響經濟活動。然而,MOTH計畫的支持者則表示,氣候變遷與生態危機迫使人類重新思考地球的真正責任與倫理,「這不僅是為森林爭取權利,更是為人類與自然共存的未來探索新方向」。

未來,MOTH計畫將持續推動自然權益的落實,與國際法律與環保機構合作,試圖讓更多自然界元素獲得法律地位。透過〈雪松之歌〉這首作品,MOTH團隊不僅賦予森林法律意義,還將自然的聲音帶到全球,讓人們重新感受自然界的力與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