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 3學者研究創新驅動經濟成長

 |2025.10.14
43觀看次
字級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官網、綜合外電 圖/法新社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13日宣布,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莫基爾(Joel Mokyr)、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其解釋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經濟學獎也是最後一個公布的年度諾貝爾獎獎項。

諾貝爾官網新聞稿指出,荷蘭出生的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莫基爾,辨認出透過技術進展達成持續成長的先決條件,將獲得一半獎金。

法國出生的法蘭西學院等院校教授阿吉翁,以及加拿大出生的美國布朗大學教授豪伊特則因透過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達成持續成長的理論獲獎,將平分另一半獎金。

成長關鍵  技術進展與創造性破壞

莫基爾是出生於荷蘭的經濟歷史學家,憑藉研究創新激起的工業革命及後續效應如何帶動經濟持續成長贏得殊榮。阿吉翁和霍伊特則在1992年發布一個模型,解釋這個過程其實相當於創造性破壞。

諾貝爾委員會成員哈斯勒(John Hassler)說:「莫基爾透過觀察歷史,找出以技術創新推動經濟持續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阿吉翁和豪伊特則打造出創造性破壞的數學模型,創造性破壞是較佳新產品取代舊產品的永無止盡過程。」

出生於巴黎的阿吉翁是3名得主中唯一的歐洲學者,曾敦促法國總統馬克宏把退休年齡從62歲提高至64歲。被問到美國關稅對經濟成長構成的威脅時,阿吉翁語帶批評。

阿吉翁說:「我不樂見美國湧現保護主義浪潮,這對我們、經濟成長和創新都不是好事。歐洲國家必須認清一點,即我們不應再讓美國與中國大陸占據技術龍頭地位並低頭認輸。」阿吉翁認為缺乏突破性高科技創新,是歐洲經濟相對於美國衰落一大原因。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得主已於上周陸續公布。各獎項獎金11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573萬元),最多3名得主共享。獲獎者將在12月10日接受正式頒獎,這天即諾獎創辦人、瑞典發明家諾貝爾(Alfred Nobel)1896年逝世紀念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