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思維
01
曾寶儀1995年以助理主持人的身分入行演藝圈,歷經演員、歌手、作家等不同的角色。年齡步入半百的她,曾因歲月的痕跡留在身上而陷入低潮;她察覺這些痕跡正是人生中必經「老化」課題,於是決定調整心態,以積極態度面對真實的自己。曾寶儀說: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比較,但只要每天一段時間靜心,就會知道人生最大的寶藏是你自己。」
02
日本演員高橋一生從小內向、不擅長與人交流,9歲受祖母鼓勵加入兒童劇團磨練膽識;15歲正式加入經紀公司開始演藝生涯後,卻遇到演戲瓶頸,一度懷疑演員之路;直到一次因緣際會,從觀眾的角度看戲,理解演戲並不是去變成某人,而是將自己作為基底,延伸另一種自我的樣貌。高橋一生認為:
「努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要思考的是,該從哪裡出發、如何放手,以及如何保持內心的情感與動力。」
03
唐文傑是第一批李棠華民俗技藝團成員,2000年當替身拍片時摔斷脊椎,半身癱瘓;面對生命的打擊,他沒有自怨自艾,相信只要勤奮就會被肯定,因此更加堅定自己的表演工作;現在的唐文傑坐在輪椅上表演特技,是台灣唯一輪椅特技演員。唐文傑說:
「想要成功必須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因為逆境才能激發潛力,讓自己認清人生的真諦 。」
04
印裔英國人里娜.奈爾(Leena Nair),1992年加入英荷消費品公司聯合利華,是公司第一位女性員工;她在男女占比懸殊的聯合利華任職長達30年,自基層管理培訓人員做起,憑藉敢拚、好學的精神,2016年被任命為首席人資執行官。2021年,她的才能獲香奈兒公司親睞,獲聘為首位亞裔女性CEO。奈爾表示:
「如果下定決心,目標清晰且有很強的行動力,你總會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
05
石井哲代是日本一位獨居長者,高齡104歲的她一個人生活、務農,雖然年事已高、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但她認為與其感嘆什麼事都做不了,不如稱讚自己能做好一件事。去年她出版《102歲,一個人生活》一書,透過文字分享她豁達樂觀的人生哲學。石井哲代說:
「無法控制的事就別在意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06
美國作家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是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高中時期的他受辯論比賽吸引,雖自知沒有演說的天賦,依然參加許多演講賽累積經驗,畢業後更走出學院、擴大自己演講的影響力;1912年創立世界企業管理訓練的領導品牌「卡內基訓練」,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卡內基說:
「當命運交給你一顆酸檸檬,你要想辦法把它做成一杯可口的檸檬汁。」
07
婦產科醫師王伊蕾行醫20逾年,2018年毅然決然放下執業診所、家人,前往阿富汗、伊拉克替當地婦女接生;由於當地戰火頻繁,她也感受到生命誕生的不易,而愈是在資源貧瘠的地方救活病人,愈讓她感受到單純助人的快樂。王伊蕾說:
「人生就是不斷選擇,做之前會想很久,但下定決心後就會義無反顧。」
08
出生在非洲肯亞的萬家麗.瑪阿塔伊(Wangari Muta Maathai),因目睹家鄉面臨沙漠化,意識到土地及森林的重要性,1977年創立綠帶運動,教導同胞與自然和平相處的智慧;她也因提倡環境保護,200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肯定。萬家麗認為:
「去想我們有什麼能做的,不要擔心那些我們不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