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思維
01.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年幼時常到台南州立教育博物館參觀,當時的他深受藝術之美感動,在心底埋下一顆文化種子,希望將來能夠建造一座為大眾而設的博物館,讓民眾可以把博物館當成自己的家,隨時回家享受心靈饗宴。1992年他正式成立奇美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參觀20餘年,創造近千萬的參觀人次。許文龍說:
「要埋頭打拚,但不要忘了追求幸福的初衷。」
02.
日本知名登山家三浦雄一郎年輕時熱愛滑雪,但在名成利就後失去紀律,一度因為暴飲暴食體重飆升。他意識到飲食和運動缺一不可,每天均衡飲食、提高運動量,身體力行印證「愈走愈年輕」;他在70歲、75歲、80歲時,3度成功登頂世界最高峰珠峰。三浦雄一郎認為:
「成功來自長期的準備,冒險需要耐心,而不是勇氣。」
03.
莉茲.茉芮(Liz Murray)1980年出生在紐約布朗克斯貧民區,曾窮到連三明治都買不起的她,並沒有思考人生不順遂的原因,而是鼓勵自己「如果我能上學,人生就會不一樣」;憑藉這股精神,2000年獲《紐約時報》獎學經贊助,進入哈佛大學就讀。莉茲認為:
「可能與不可能,只是一念之差,一念可以是出路,一念可以變高牆,全看我們習慣怎麼想。」
04.
黃靖騰從小有著視力與聽力雙重障礙,曾經求助無門,內心充滿孤獨寂寞。幸運的是,他在求學過程遇到同為視障者的輔導老師,也從老師身上學到如何具足勇氣和力量,成為一個不畏逆境、努力向上的人。2020年獲選淡江大學畢業生致詞代表,用自身的生命故事鼓舞更多人。黃靖騰表示:
「只要我們願意、只要不放棄,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
05.
百歲人瑞勞亦儉出生於1922年,他熱愛學習,喜歡探索世界,認為年齡無法阻止探索世界的心;他在60歲結婚、70歲創業、學開車;80歲開始學電腦、練嘸蝦米輸入法;90歲學習智慧手機的使用方法,用LINE傳訊息、打電話、傳照片都難不倒他。勞亦儉認為:
「人若不持續學習,很多事做不了。」
06.
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TFT)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劉安婷,以改變「教育不平等」為使命,號召青年投身偏鄉教育。她認為,教育的過程就像播種一樣,必須要有耐心地持續灌溉,加上無私地奉獻,清楚自己角色的使命,偏鄉教育才能走得更長久。劉安婷說:
「教育是一輩子的使命,改變是一輩子的承諾。」
07.
泰雅女孩莊千旻9歲接觸柔道,由於家住偏遠的宜蘭太平山區,每逢練習需要通勤市區,盡嘗舟車勞頓之苦;身高只有150公分的她人小志氣高,不畏身材劣勢,認真苦練、鬥志高昂。她現是全國柔道賽常勝軍,更在2023年東亞青少年暨青年柔道公開賽上榮獲銅牌。莊千旻表示:
「比賽時,我只想著要相信自己。」
08.
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是家中的獨生子,年幼時顯少有同齡朋友一起玩,因此缺乏社交經驗。21歲的他出版首本創作《20億光年的孤獨》,以詩歌描繪人類存在的生命價值,帶領讀者思考孤獨感的情緒反應,引領日本詩歌界新穎抒情詩的誕生。谷川俊太郎說:
「『當下」』是每一份真切的情感,是每一個肢體動作,是你我眼前發生的每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