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隔壁的房間》 一堂珍貴的生死課

文/簡妙容(中華世界影像教育推廣協會講師) |2024.11.23
885觀看次
字級
圖/華納兄弟電影提供
《隔壁的房間》被譽為導演阿莫多瓦(中)生涯顛峰之作,圖為他與奧斯卡影后茱莉安摩爾(左)、蒂妲史雲頓(右)。圖/華納兄弟電影提供
圖/華納兄弟電影提供
圖/華納兄弟電影提供

文/簡妙容(中華世界影像教育推廣協會講師)

榮獲第八十一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西班牙劇情片《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是西班牙名導佩卓阿莫多瓦的首部英語長片,繼本屆金馬影展中首映後,十一月底上映。

這部由蒂妲史雲頓、茱莉安摩爾、約翰特托羅和亞歷桑德羅尼沃拉主演的電影,是改編自美國作家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的小說《告訴我,你受了甚麼苦》。

死亡並非絕對結束

故事描述英格麗(茱莉安摩爾飾)與瑪莎(蒂妲史雲頓飾)年輕時兩人曾在同一家雜誌社共事的好友。後來英格麗成為小說家,瑪莎選擇成為戰地記者,兩人各奔前程後彼此失聯多年,在偶然的契機下兩人重逢了,不僅重拾過去友誼,瑪莎更請求英格麗陪她前往鄉間度假小屋,回憶過往並共度一段時光。

對於英格麗與瑪莎來說,這段友誼是很珍貴的,在瑪莎重病之際,英格麗給予適時陪伴與聆聽,沒有過度探問、批判,這種相處模式讓瑪莎感到安心與舒服,也讓她鼓起勇氣提出邀請,希望英格麗能在她為生命的最後做決策時陪伴左右。

「隔壁的房間」是瑪莎提議的,同在一個屋簷下,給予兩人適當的空間,卻又不會感到孤單。陪著瑪莎在林間散步、在庭院聆聽鳥鳴、一起看電影、逛書店,聽瑪莎談及過往,面對即將走向死亡的好友,英格麗重新上了一堂很珍貴的人生課程:從避談死亡,到認同接受死亡不是人生絕對的結束。這對英格麗來說這是段勇敢的路程,尤其原本恐懼碰觸死亡議題的她,能夠下定決心去陪伴瑪莎,進而同理瑪莎,最後也間接修補瑪莎女兒蜜雪兒與母親間的裂痕。

瑪莎說生病是場戰爭,從旁人眼中看到這場與疾病間的戰爭,往往只會口頭鼓勵病人要堅強要加油,彷彿只要堅強就能戰勝疾病,對生病的人來說無形中又加諸了壓力,忽略了他內心的恐懼與無助,病人也會沮喪也會自怨自艾,也會想要逃避,再怎麼堅強,也期待有人能夠在旁陪伴,如同瑪莎,若不是有英格麗在旁陪伴,瑪莎的最後一戰是否能夠這麼平靜。

成熟大人社交模式

從《隔壁的房間》中可以得到很多省思,從英格麗與瑪莎間的相處模式,瑪莎與女兒之間無法彌補的親子關係,到英格麗前男友達米安悲觀的人生觀都值得深思。我很喜歡英格麗與瑪莎的相處模式,親密卻不過度干涉,關心對方卻不會情緒評價對方,這是一直以來自己很喜歡的成熟大人社交模式。

支離破碎的親子關係是瑪莎的遺憾,身為戰地記者的瑪莎面對戰地危險可以勇往直前,卻不懂怎麼與女兒溝通,不懂如何把自己想說的話好好說給女兒聽,女兒一句「這是你自己的選擇」如同刀刃扎進心口,讓她在生命的最後仍不敢面對女兒,也讓女兒錯過了與她修補關係的最佳時機,倘若兩人能夠靜下心來溝通,或許可以彌補缺憾吧!

很喜歡導演阿莫多瓦拍攝的風格,尤其是幾個瑪莎臥躺側臉的大鏡頭,透過瑪莎眼神感受到她的哀傷、無助、喜悅。英格麗數個紅著眼眶的臉部特寫,更是牽動心弦。當蜜雪兒與英格麗見面的一刻、蜜雪兒透過英格麗了解事實真相的一刻、最後兩人一起躺在庭院的躺椅上看著雪花飄下的一刻,每一幕都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鄉間渡假小屋也是一大特點,透過階梯式的建築空間巧妙地讓上樓探查的過程表達出英格麗內心的糾結、室內擺設品濃烈的色彩對照主角的內心掙扎,看似衝突卻又意外和諧。

電影中瑪莎與英格麗漏夜看電影《死者》,一段吟誦「下雪了」的詩句如同瑪莎的心境,與最後下雪時英格麗對天空的呢喃描繪出女性細膩的情感與淡淡的憂傷。片中的配樂,弦樂的悠揚樂音為整部電影增色不少,讓這部《隔壁的房間》如涓涓細流滴進觀影者的心靈帶來無限感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