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爸爸》 家人之間的溝通要及時

文/簡妙容(中華世界影像教育推廣協會講師) |2025.01.25
582觀看次
字級
圖/甲上娛樂提供
圖/甲上娛樂提供
圖/甲上娛樂提供
圖/甲上娛樂提供
圖/甲上娛樂提供
圖/甲上娛樂提供

文/簡妙容(中華世界影像教育推廣協會講師)

電影由香港導演翁子光執導,以記憶穿插方式,用不同的角度帶領觀眾看一樁發生在溫馨家庭裡的悲劇,有時真相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該如何走過悲傷,找到生活的新動力。



香港導演翁子光新作《爸爸》是繼二○一五年《踏血尋梅》後,又一部以香港真實案件為題的劇情片。這部改編自二○一○年「荃灣享和街弒母殺妹案」,原本以為會如同舊時香港電影般,著重在探討案件發生始末,畢竟以案件為改編的劇情鋪陳過往並不少見。意外的是,看完電影後大大改觀,簡單來說,這是一部充滿愛與暖意的電影。

劇情透過劉青雲飾演的父親阮永年的角度來看這個一夕之間遭逢變故的家庭,對永年來說,競競業業地為生活打拚的他,與妻子努力經營著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茶餐廳,貼心的妻子與一雙兒女是他奮鬥的生活重心,這一切看似和諧的幸福卻在某個深夜被撕裂了。面對犯下罪行的長子厚明,即使永年很想了解孩子為何要這樣做,卻又不忍苛責,他知道孩子生病了。一邊處理喪禮,一邊到法庭聽審的他,還得面對鄰里間或關心或八卦的眼神與碎語,因案件導致日漸蕭條茶餐廳生意也得轉手給員工。

對事物的偏頗解讀

電影中以記憶穿插的方式,帶著觀眾來看這個與一般家庭無異的溫馨家庭,兄妹偶爾會鬥嘴、親子會因小事爭執,小小的生活插曲其實並不少見,但為何會發生這樁悲劇呢?因為厚明生病了,他的精神狀況出了問題,讓他鑽起牛角尖犯下大錯。

電影在這個部分並沒有深究厚明為何會發病,而是著墨於厚明在小欖精神治療中心接受的治療與父親每個月兩次探監的過程。爸爸永年用電腦寫信給亡妻的方式來抒發對妻女的念想。探監過程中,面對沉默的兒子,他不知道該如何跟兒子互動,只能鼓勵厚明寫信給亡母,對他來說,他只能分享自己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壓抑自己的疑惑與情緒,默默在旁陪伴兒子接受精神科醫生治療,只期盼孩子能早日康復。

我們往往會陷入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盲點,當缺少同理他人的能力,對事情的解讀就會有所偏頗。一如電影中,從厚明眼中,父母親兩人分工,整天忙於茶餐廳經營,常常沒能好好互動,兩人一定沒有感情了,然而,永年與妻子感情甚篤,常常忙裡偷閒深情相望,這些都是厚明不了解的。

厚明夜半因發病狂踢床板,永年誤以為孩子半夜不睡搗蛋,隔天冷言斥責收到生日禮物正在開心的厚明,也錯過及時發現孩子不對勁的良機,倘若能察覺到不對勁的情況,是不是後面的悲劇就能改變?

電影中,厚明到餐廳幫忙,永年面帶嚴肅的態度讓厚明不舒服,當厚明自以為是的打包外賣,結果出了差錯淋雨回來,永年一面請店員補送,一面遞毛巾給厚明要他回家換衣服,當下對峙的氣氛,讓叮嚀與關心都被忽視了。看到此,不禁感嘆錯過親子溝通的契機,如果當下能先表達關心與善意,是不是能適時化解衝突呢?

真相不是最終目的

導演在電影中鋪陳了很多巧思創意,比如妹妹收養的三花貓,剛開始妹妹信誓旦旦會照顧牠,結果後來是哥哥照顧,來呈現出妹妹的活潑與三分鐘熱度,哥哥內心的柔軟與穩重可靠,要不是哥哥生病了,就不會做出這麼可怕的事。

當家中僅剩三花貓跟永年時,對永年來說,三花貓就成了妹妹的替代,陪伴永年繼續過日子。一開頭永年從沒營業的餐廳抬頭望向三樓的家,周遭鄰居的驚愕與拉著封鎖線的家,帶出遭逢巨變的迷惘。

永年回家過節時,老母親的一席話安撫了永年失落的心,家人一路陪伴永年辦理後事,讓人感受到這個家族間親情流動是溫暖的,支持著永年歷經變故後能堅強走下去。

《爸爸》用不同的角度帶領我們看事件,有時真相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該如何走過悲傷,找到生活的新動力,更要好好珍惜眼前我們所擁有的,跟家人多些溝通與陪伴,減少生命中的缺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