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玄
美國片《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年初上映受到歡迎,更榮獲今年奧斯卡的八項提名,電影講述二○一六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今年已八十四歲的巴布狄倫的故事,因他是史上第一位以創作歌手得到此殊榮,其傳記電影自然引人注目。
渴望和平的心聲
這部電影其實並不算是巴布狄倫的全傳,只是聚焦於他出道最初的四年經歷,也就是從他一九六一年由故鄉明尼蘇達州出發,抵達紐約,開始闖蕩美國民謠歌壇,到一九六五年背著電吉他,在新港民謠節,不顧底下傳統民謠歌迷的噓聲,改以搖滾方式,改變流行音樂的時刻為止。
然而,這四年對於他自身及美國樂壇文化影響甚為深遠,故電影可謂擷精取華的描述。一九六○年代,美國身陷越戰、民權運動及古巴飛彈危機、嘻皮運動等不安的社會環境,他創作的經典名曲,如〈風中飄揚〉(Blowin' in the Wind),不僅隱喻戰爭的殘酷與他渴望和平的心聲,更被譽為美國民權與反戰運動的「聖歌」。這首歌流行於全世界,台灣以前某電台的晨間節目,就以這首歌當開頭的序曲。
歌詞具有詩韻味
另外一首〈宛如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則結合民謠的內省精神與搖滾的強烈及叛逆,寫出當代青年的徬徨與無奈,也是巴布狄倫剛開始闖蕩美國樂壇時,不斷想創新、改變風氣的寫照。
滾石固然不生苔,卻能擴展視野。巴布狄倫終能縱橫歌壇超過五十年,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歌手之一,一生曾經獲得葛萊美獎、金球獎、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項的肯定。
片名之所以有詩人兩字,表示他親自作曲寫詞,歌詞都具有詩的韻味且感動人心。片中,我們便看到年輕的巴布狄倫,在半夜也經常起來寫歌,琢磨詞句,《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真具教育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