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我生活的兩個世界》 學習同理而非同情他人

文/簡妙容(中華世界影像教育推廣協會講師)  |2025.02.08
385觀看次
字級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文/簡妙容(中華世界影像教育推廣協會講師)

本片改編自作家五十嵐大的同名小說,由日本金獎導演吳美保執導,講述聽障家庭的健聽兒一樣能在愛中成長的故事。



日本金獎導演吳美保睽違九年再推出作品《我生活的兩個世界》(Living in Two Worlds),電影改編自作家五十嵐大的同名小說,講述在聽障家庭中成長的健聽兒,面對外在社會目光與自己成長家庭中內心情感糾葛與矛盾。飾演故事主角大仔的是演出日劇《PICU兒童加護病房》的吉澤亮,值得一提的是,飾演母親角色的女演員忍足亞希子是日本首位聽障演員,片中與吉澤亮有許多感人的互動。

歷經生活殘酷洗禮

電影一開始從一家人喜獲麟兒的歡樂氣氛中,大仔的健康為這個家庭帶來喜悅。雖然父母因聽障無法與大仔正常互動,但父母親給予他的愛卻是滿滿的,母子間親密的互動遊戲可以感受到母親在育兒過程中的用心。

隨著大仔漸漸長大有了一同玩耍的玩伴後,在玩伴無心好奇的探究下,大仔開始體認到自己家庭的與眾不同,幼小的心靈中也萌生出小小的排斥,怕被人知道父母的狀況,甚至隱瞞教學觀摩日的活動。在餐廳遇到別桌客人用同情的目光看著開心享用聖代的母子兩人,大仔會忍不住大聲回應自己聽得見。看到母親護犢子般挺身擋在身前一副與人拚命的樣子,內心的衝擊與矛盾迫使他漸漸不再像幼年般活潑。

隨著年紀增長,面對升學與未來的無助,看到幫不上忙的母親,怨懟與憤怒讓他忍不住對著母親口出惡言,直到離家後歷經生活的殘酷洗禮,看過形形色色的人,在日常相處下才慢慢發現自己內心的缺憾與對家人的虧欠,開始正視自己該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當母親帶著幼年的大仔去餐廳吃聖代,對生活並不寬裕的五十嵐家來說是件很奢侈的事,但母親仍然帶著他去了,她靜靜地看著大仔滿足的吃,這暖心的一幕讓同為人母的自己感同身受。為了想聽到兒子的聲音,母親將省吃儉用下的錢添購了助聽器,雖然被兒子斥責亂花錢,但能聽到心愛兒子的聲音對她來說都是值得的。

之後大仔離家到東京工作,思念兒子時就撥電話,只要聽到電話那頭傳來兒子的聲音就很滿足。同為母親能明白這種對子女純粹的愛,雖說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但只要孩子的一通電話、一個訊息,就可以讓懸在半空的擔心稍稍放下。當大仔告知要離家去東京闖蕩,母親壓下心中萬般不捨,帶著大仔去添購行裝,只為了讓孩子此去能順利。

珍惜與家人的關係

電影中父親出現的畫面雖然不多,卻看得出是股安定的力量,父親在工作閒暇會帶著家人去釣魚、去旅遊。當母親在教養大仔有困擾時,父親會安撫母親的情緒,主動表示要接手處理。父子倆在柏青哥店裡遇到後,同行返家的對話中沒有指責、批判,父親給予他的只有滿滿的鼓勵與支持。連在病榻上看到陪在一旁的兒子,第一時間也是關心他工作是否順利,對兩夫妻來說,他們只希望孩子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當父母的願望很微小,就像大仔的父母一般,只要孩子順順利利的,再怎麼辛苦都是值得的。每個人成為父母前,都沒有修過親子溝通學分,只能在育兒過程中慢慢摸索與學習,或許跌跌撞撞,但都會試著努力找到適合的教養方式。

大仔因緣際會認識了一群聽障朋友,透過與這群朋友認識到適當體貼是給予對方自理能力的空間,這為觀影者上了一課:學習同理而非同情他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電車上,大仔不在意旁人眼光,用手語與母親交談,讓母親開心地向大仔道謝。大仔雖曾因生活在兩個世界感到厭惡,卻在生活歷練後體會到父母的愛,這部暖心作品讓人重新檢視親子間互動模式,也更珍惜與家人間的關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