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娟瑜
一個孩子要成為懂事的人,他至少要做到善體人意,溫暖回饋,而這種品德,是得到體悟和引導而來。
「他把整盤青菜倒進垃圾桶!」約莫六十歲的媽媽提起二十多歲兒子的莽撞,痛徹心扉啊!
媽媽在兒子小學一年級時被婆婆趕出門,因為當年嫁妝不夠豐厚,娘家爸媽又相繼過世,婆婆就開始指東罵西。
被趕出家門後,她靠著打零工度日,幸好老公念在舊情,偶而會來探望;思念兒子時,只能躲在校門外,遠遠看著兒子背書包的模樣。
她恨自己軟弱無力,不敢對抗婆婆,直到婆婆過世,老公把她接回家,才中止在外流浪的日子,可惜,兒子把她當陌生人,還嗆聲:「阿嬤說妳是壞女人……」百口莫辯的她,不知如何向兒子解釋婆媳紛爭;返回家庭時,兒子已大學畢業開始上班了。
從不對媽媽噓寒問暖的兒子,下班進家門,看到餐桌上熱騰騰的一盤青菜,就是直接倒進垃圾桶。
「吳老師,我何時可以等到兒子懂事?」媽媽慈悲善意的臉,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懂事的啟蒙
一個孩子要成為懂事的人,他至少要做到善體人意,溫暖回饋,而這種品德,是得到體悟和引導而來。
有一回,演說會場碰到一對兄弟,哥哥二十歲,弟弟十八歲,提起小時候對媽媽大小聲,有著無限的歉意。
媽媽早年把他們兄弟帶離暴力爸,由於年紀小,不懂事,因此常抱怨媽媽不在家,為何一直加班?還有,班費繳不出來,畢業旅行不能參加……總總這些的不堪。直到兄弟倆開始半工半讀,到速食店打工,碰到的人情事故多了,回頭來看待媽媽,「發現媽媽太偉大了。」弟弟阿傑仰起頭帥氣的說。
一臉憨厚的哥哥阿義也說:「若不是媽媽,我們可能早就被爸爸打死了。爸爸不負責任又愛喝酒,發起酒瘋就像世界末日。」
「對呀!媽媽為了救我們也常挨揍,後來,有一天,媽媽在半夜把我們叫醒,客廳有警察、社工員,連夜我們被安置到中途之家……」,阿傑補了這段話,令人不勝唏噓。
表達的安全感
懂事的孩子在歷經人生事件變化的過程,大腦有自我反省和自主判斷的習慣;爸媽在這過程提供「表達的安全感」,讓孩子可以發問、討論、做出判斷。使得大腦邊緣系統裡的杏仁核得到完熟機會,情緒可更加穩定開朗。
不懂事的孩子則是受到周遭大人暴力語言的傷害,有樣學樣地講出傷透人心的話語,做出自私自利的決定,因而傷了家人的心,彼此誤會連連。他們的杏仁核通常是萎縮,時時暴怒,經常抱怨。有的孩子甚至得了「語言暴力憂鬱症」,乾脆關起心門,旁人不得其解。
一起抽絲剝繭
立明夫妻極重視親子教養,夫妻對話是「你認這個提議如何……」「請教你,有別的方法處理嗎?」他們教養孩子也著重「大腦思考訓練」,讓小孩學到「找到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並做出「整合問題」的分享。
這種種耐心引導的過程,讓孩子能更客觀、樂觀、遠觀來看待人、事、物的進展。立明身為企業公司主管,還是一兒一女的爸爸,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一臉笑容地說:「讓孩子懂事不難,就是在引導的過程,大家一起抽絲剝繭,孩子有了進一層的理解,自然就會明辨是非、善體人意了。」
嗯!懂事的孩子來自懂得人情事理引導的爸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