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愛倫
最近認得一個有趣的人,她大學檢測IQ高達153,這個優勢集中突顯在她對數字和數學上的敏銳。
對數字很有感覺的人,往往有一種宿命,就是對文字很有可能偏弱。她唸綠制服高中時,有一天老師說:「作業高分的同學要懂得嘉惠同學,把經驗心得分享給他們。」總是拿滿分的她,就問同學:「嘉惠是哪一個同學?我怎麼不認識。」她總是記不住別人名字,每一個同學在她心中都是編碼存檔,她就用號碼直呼其人。成年後相見,同學說:「不要再用阿拉伯數字叫我,我又不是犯人。」
大學畢業,她到貴族學校任教數學。那時候的她,已經有科技強人馬斯克的教育理念,希望集中火力開發資優生的潛能。但是,Janice自己只是普通大學數學系畢業,就算教學專業非常出色,校方還是以學歷理由,拒絕她只做資優生培育的請求。Janice知道自己的不足後,毫不遲疑辭掉教職,重新考數學研究所進修。
她上完最後一堂課之後,學生之一的富二代小少爺送她回家。路上,小少爺拿出現金,說:「老師,這是九十七萬,我們十幾個家長非常支持老師的進修,這是我們預繳的學費,請老師在離開學校後,繼續輔導我們的數學。」
二十六年前的九十七萬是很大的金額,這第一桶金,給Janice的不是財富與資金而已,也給她極大的信心與使命。這群孩子雖然不是個個資優,但是他們積極好學,主動尋求進步,在她的輔導下,果然都有出色的數學成績。
Janice嫁了一個也是熱愛數學的老師,兩人都喜歡數學,先生較內向,喜歡做菜做飯,太太只管清潔打掃。這樣的夫妻檔開了專攻數理的補習班,但他們並不以教學為樂而已,還把跟數學有關的一切,都視為一種嗜好樂趣,像保險法就是一例。
幾年來,保險人員的各種必備證照,Janice一一通過考試。高齡化社會,財產分配的問題層出不窮,數學和理財的相關能力,可以奠定自己建立正確的法律常識,比如透過保險避開特留分問題,利用保險鎖住親情不良意圖的侵占,只要不怕數字,數字就像自設密碼的電子鎖,可定位,可更換,可通用,可防盜。
Janice認為品格教育仍是校園綜合科目裡最重要的一環,聽到家長轉述子女在校園中遇到霸凌卻遭校方官官相護情事,呼籲大人們不能迴避仗義,諫言每個父母都有義務責任「不驕縱孩子欺人」,也「不要順受孩子委屈」;她在數學之外,有心的、持續的,向同學們傳遞教科書裡已不存在的公民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