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正文
哲學家馬丁海德格認為︰「人存在於世的方式」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選擇「是自己本身」,他稱之為「本真的存在」;另外一種是選擇「不是自己本身」,他稱為「非本真的存在」。對這兩種存在方式作出抉擇之後,則個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對自己的態度不同,和別人的關係不同,連時間觀也將會有所不同。
影片中的艾德華是位成功的企業家,經營的柯爾集團藉著將公立醫院私營化而營利致富,他全心全力投注工作,但內心孤獨,因為癌症被迫住院。藍領修車工人卡特,是位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的人,兩人同時住進病房接受化療,這讓價值觀和性格南轅北轍的兩個人,意外開始有了交會,在玩牌、閒扯聊天消磨漫長又難熬的治療過程中,逐漸開啟改變艾德華和卡特兩人一生的友誼。
扭轉自己最後人生
當醫生先後宣布兩人即將面臨生命的終點時,這兩位上了年紀的老人面對壞消息的反應完全不同。卡特依舊像年輕時聽到女友懷孕就妥協的接受婚姻,他坦然面對死亡,白手起家成為億萬富翁的艾德華則是選擇反擊。他們對僅存生命的態度就像對自己過去人生的寫照,卡特悲傷的丟棄曾寫下的「死前願望清單」,但是艾德華決定插手,還加了好幾個願望上去,決定用自己的財富與卡特一起實踐。他對猶疑不決的卡特說︰「你老是在抱怨你沒辦法實現願望,想做就永遠不會太遲。」「你可以把希望放在最後的實驗性療程,然後回家苟延殘喘,或是我們一起主動出擊。」艾德華說服卡特和他一起利用生命最後的時光,不顧醫師的指示擅自出院,決定死而無憾。
有時,生命就是需要一個期限,使人們產生動力扭轉自己的人生。兩個從未真正了解自己的陌生人,或許是因為年紀有了豐富的生命經驗,或許是為了珍惜剩餘的時光,更或許是想要在臨終前為自己多做些什麼,他們由「震驚」到「接受」,只用了短短的時間。
以「玩」包裹死亡議題
兩人從埃及金字塔到印度泰姬瑪哈陵,從中國萬里長城到東非坦尚尼亞大草原,挑戰高空跳傘,體驗極速賽車,一起走過數十年都沒能踏上的國度,完成了從未能實踐的狂想。一個是為了彌補生命最後日子無人陪伴,一個是為了彌補年輕時的妥協,導演細緻的透過兩人間的對話、互動、過往、心酸與爭執,改變彼此,重新檢視自己人生的另一個面向。
在埃及金字塔的頂端,卡特一本正經地對艾德華說:「人死後,當靈魂飄到天堂門口,會被問到兩個問題,而靈魂的回答決定了它們的去留。一、你的生命中快樂嗎?二、你是否幫助別人找到過快樂?」因為艾德華很想知道第二個問題是什麼,於是回答說:「是的,我找到了快樂。」但第二個問題他勉強回:「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我,你去問他們。」原來他心中最大的遺憾,是因為離婚後,他已久未謀面的女兒。
這是一部包含著貧富差距、老年孤獨、金錢權力、情感疏離、婚姻牽掛、家人親情、生死永別的故事。雖是沉重的死亡課題,但導演羅伯雷納(Robert Reine)卻以「玩」的輕鬆外衣包裹全片。羅伯雷納將自己的人生體悟注入主題,讓真切情感悄悄鑽進觀眾心裡,他以豁達與幽默,諧趣又雋永的對話,點到為止的對紅塵物質進行批判,以幾句經典台詞「你在生命中有沒有找到喜悅?」「你的生命有沒有為別人帶來喜悅?」詮釋了人生的真諦,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