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靠近維梅爾》種下藝術的種子 文/朱珩瑄 |2024.11.02 語音朗讀 81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負責策展的藝術總監葛瑞格韋伯。圖/海鵬影業提供圖/海鵬影業提供圖/海鵬影業提供圖/海鵬影業提供圖/海鵬影業提供圖/海鵬影業提供 文/朱珩瑄 《靠近維梅爾》(Close to Vermeer)是由荷蘭女導演蘇珊雷斯(Suzanne Raes)執導的紀錄片,帶領觀眾了解當時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兩位策展人——葛瑞格韋伯(Gregor JM Weber)和彼特烏洛夫斯(Pieter Roelofs),是如何精心策畫、舉辦一場史無前例的維梅爾畫展。為了此次展覽,他們集結來自七個國家、十四間博物館的資源,並邀請世界各地的維梅爾專家及收藏家共襄盛舉,透過集思廣益與深刻的藝術鑑賞,以及現代科技的輔助,對作品進行技術、畫材與用色等全方位分析,探索新的藝術觀點與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尚未被發掘的人生經歷,最終在阿姆斯特丹成功舉辦了這一壯觀的展覽。上映後,電影榮獲荷蘭塞普蒂米烏斯獎最佳紀錄片大獎、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影展評審團大獎,並獲得美國衛星獎與荷蘭電影節金牛獎最佳紀錄片提名,同時在國際媒體中獲得了廣泛的好評。這部電影在記錄策展的同時,也讓觀眾理解到維梅爾的藝術偉大之處。儘管這位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家生平只留下三十七幅創作,之所以能被後世稱頌為「光影大師」,是因為他對光影的處理極為精湛——超越文藝復興時期所提倡的黑色陰影畫法。維梅爾透過反射鏡與暗箱技術,精確捕捉畫面的光線與色彩,接著利用點畫法技巧描繪光於不同物體上時的反射與折射,使畫作如照片般逼真。因此,儘管畫作布局簡潔,尺寸不大,他的畫作卻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兩幅畫作的疑團《靠近維梅爾》在國際藝術界能掀起廣泛討論,另一原因是其引人入勝的劇情設計。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記錄了策展過程和專家訪談,導演更巧妙地以兩幅畫作〈坐在維金納琴前的年輕女子〉與〈帶長笛女孩〉是否為維梅爾真跡作為故事核心,為電影增添了懸疑感,大大增強敘事的張力。觀眾伴著被激起好奇心,前往探究真相的過程,一步步帶領人們深入專家的世界——用獨特的藝術觀察角度進行分析,並展示科學與藝術的交織關係,例如,探索專家如何運用X光掃描等先進科技手段來鑑定和研究畫作等,為觀眾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欣賞和理解維梅爾的作品。從另一視角看待直到電影結束,即使專業團隊經過屢次討論,爭議仍然存在。例如,當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宣布〈帶長笛女孩〉可能非維梅爾所繪時,荷蘭國家博物館隨即登上媒體反駁,堅稱其為維梅爾之作,此舉在藝術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這場公開辯論不僅吸引了無數的目光,也使得更多人對維梅爾的生平和作品產生興趣,從而增加了即將舉辦的展覽的期待值和參與度。印象深刻的是,兩位策展人對於維梅爾的推崇之愛,勝過一切。面對爭議,葛瑞格韋伯鼓勵觀眾親自觀察和深入探索展出的作品,找出自己的答案,畢竟舉辦畫展的目的,並非拘泥於畫作真偽,重點是培養人們的藝術涵養與批判性思惟。〈帶長笛女孩〉的真偽之爭,雖然起初是爭議的焦點,卻無心插柳成為另類的行銷手法,成功地將維梅爾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帶入公眾視野,在人們心中種下藝術的種子。這不禁讓人深思,追求正確與否的同時,若能試著從另一視角看待,敞開心扉,或許,最終收穫之物將會遠比是非對錯來得更加難能可貴。 前一篇文章 【優質電視選】 《觀音法門─依空法師》 下一篇文章 【吉光片羽】《一路玩到掛》 「面對」與「和解」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優質電視選】《另一種注目》【影中人生《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用搖滾改寫音樂史【動畫片《衝出迷境》】危難時保持善良【優質電視選】《生活智多星》【院線片《366日》】放手也是一種選擇【優質電視選】《人生調色盤》 作者其他文章【動畫片《衝出迷境》】危難時保持善良【動畫片】《風之谷》學會尊重理解大自然【院線片】響亮心重奏 出身決定人的一生?【院線片】《女兒的女兒》親情不只由血緣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