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廷鋐
基隆,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港口,最早於十六世紀以「雞籠」為名出現於史籍。有一說是順應凱達格蘭族語命名,學者翁佳音則認為是從平埔族巴賽族語演變而來。
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與荷蘭人都曾在台灣留下足跡。西班牙於和平島建立「聖薩爾瓦多城」,後因荷蘭人攻克雞籠更名為「北荷蘭城」,北台第一街──「暗仔街」據說此時即已初具雛形。稍晚,鄭氏政權雖取下台灣的實質領導權,開墾足跡卻未能遍及北台灣。
康熙年間,施琅協助清廷奪取台灣,漳州移民自雍正年間入墾雞籠港,知名漁獲市場「崁仔頂」也約略在此一時期創建。乾隆年間,新店街和暗仔街漸拓展為街肆,泉州移民則因沿海地帶已成為漳州移民根據地,只能前往淺山丘陵開墾。
族群械鬥在清領時期頗為常見。漳州與泉州兩大族群雖議定以「魴頂」(今南榮公墓)為界,但因水源灌溉、土地分界或商業糾葛等林林總總的細故,仍時有紛爭。
咸豐三年,據傳有一○八位漳州人欲襲擊暖暖一帶的泉州族群,卻因消息敗露於魴頂遇襲,無一倖免,為雞籠史上最為慘烈的傷亡事件。蚵殼港畔的「老大公廟」即因此而建,合祀械鬥期間的漳泉先民;咸豐年間,已有當地居民組成聯姓中元普渡。
「雞籠中元祭」在二○○八年公告為國家重要民俗,成為基隆重要的觀光活動。每年的中元祭皆由七月初一凌晨的「開燈」揭開序曲,而早在農曆六月初,老基隆人總會前往老大公廟添香油錢,準備為老大公(或稱好兄弟)點一盞明燈。
緊接著七月初一下午,由主普單位與基隆市各大要角在老大公廟開啟龕門,象徵不同空間的好兄弟得以在慈悲月來到陽世接受萬民普渡;有別於基隆三姓公廟開龕門的神祕氣息,老大公廟的開龕儀式總是成為鎂光燈的焦點。緊接著送爐主燈、豎燈篙、迎斗燈、點燈發表,皆依循古老典儀進行。
七月十四的水燈遊行,總是使基隆市區大小街頭為之壅塞,儼然是一場嘉年華般的盛宴。是日凌晨,眾姓氏的水燈將迎往望海巷(如今的海科館附近),由司公、道士點起三柱清香,虔誠祝禱後以火引燃水燈,再將水燈送入海中,期盼來自大海的好兄弟上岸接受信眾的普渡祭祀。
緊接著七月十五的普渡科儀則相對少了些關注,但仍保有其獨特性與稀有性。科儀結束後,由主普道壇展演跳鍾馗,示意中元普渡圓滿,雞籠中元祭即將步入尾聲。而最為重要的,乃是農曆八月初一的關龕門儀式,為基隆最重要的普渡慶典畫上句點,並由來年主普的姓氏與當年度的主普於基隆慶安宮交接手爐,象徵儀式圓滿。
第一次來到基隆,是小時候與家人一同北上訪親友,在基隆車站看「大船尿尿」(船舷排水),接著再到廟口品嘗美食;對比家鄉,基隆就是美食與繁華的表徵。隨著年紀增長並成為基隆半子,逐步開始更深度地認識基隆,也藉由每年的雞籠中元祭,隨著迎水燈排的隊伍走入不同的巷弄,了解更多在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