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研究員 張麗莉 玩泥巴的科技工作者

文/記者王瑩、高爽 |2024.10.27
377觀看次
字級
圖/張麗莉提供
張麗莉(左一)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圖/張麗莉提供

文/記者王瑩、高爽

從事農學研究,土地就是實驗室,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是常事,但張麗莉從未抱怨工作辛苦,讓她憂心的事是黑土變薄、變瘦、變硬。



盛夏時節,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阜新鎮桃李村的玉米長勢良好,大部分已經及腰。身著白大褂的張麗莉對農田情況了如指掌,自如穿行在田壟間,進行觀察監測。

「不是這身白大褂,是不是分不出我和其他農民?」張麗莉笑著對記者說。

今年四十七歲的張麗莉是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瀋陽示範區項目負責人,主要從事植物營養與土壤科學研究。

土地是她的實驗室

「我出生在黑龍江省伊春市,廣袤的黑土地養育了我的祖祖輩輩。」張麗莉說,她自小就對腳下能孕育紅松茂林,也能種植稻菽五穀的黑土地有著濃厚興趣。「高考後填報志願時,每一欄我都填寫了農業大學。」一九九五年,張麗莉如願被東北農業大學土化系錄取,開啟了她破解土壤奧祕的夢想之旅。

從事農學研究,土地就是實驗室,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是常事,但張麗莉從未抱怨工作辛苦,讓她憂心的事是黑土變薄、變瘦、變硬。「以前,人們總說『一兩黑土二兩油,插根筷子也發芽』,但是多年來對土地的粗放使用,讓曾經『捏把泥土冒油花』的黑土面臨退化的風險。」

二○二一年起,張麗莉帶領團隊在遼寧省瀋陽市沈北新區、阜新市、鐵嶺市昌圖縣建立了三個科技示範區。

「我和瀋陽示範區攻關突擊隊隊員一起,對三個科技示範區的土壤進行了本底調查工作。針對各區域土壤和作物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差異性使用農業技術。」張麗莉舉例說,一些地區的土壤養分保蓄能力差,就重點研究如何提升土壤養分保供特性。「我們以碳氮耦合原理為核心研製出的綠色高效肥料已推廣至全國二十二個省,累計覆蓋上億畝耕地,提升作物產量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

新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為打消農戶的顧慮,張麗莉承諾:「如果減產了,減少的部分我來補償!」

黑土地重新被養肥

遼西北地區常年乾旱,張麗莉為當地玉米種植戶提供了一種具有抗旱保水培肥功能的肥料。去年夏天,連日的乾旱造成作物極度缺水。「張博士,別人家玉米的葉子黃了,我家沒黃,長勢還特別喜人!」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泡子鎮怒河土村一位農民打來電話說。秋收時,這位農戶再次來電,在其他農戶普遍減產的情況下,自家實現穩產。

「這些年,黑土顏色愈來愈黑、愈來愈有營養,春季播種時,常常扒開一塊地,能看見十幾條蚯蚓。」阜新鎮海豐科技家庭農場負責人馬樹海告訴記者,在張麗莉和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所有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黑土地重新被「養肥了」。

面對寫在黑土地上的成績,張麗莉欣慰卻從未驕傲。「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玩泥巴的科技工作者』,國家號召『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並不斷加大耕地保護力度,給了我不斷研究、推廣、應用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的信心和決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