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表示,自2021年人工生殖擴大補助今已滿3年,申請人數持續上升中,3年來已有超過2萬名試管嬰兒順利出生。然而,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女性平均年齡,從1998年的32.7歲延遲至今高達「37.9歲」,從生殖醫學角度來看,5年差距使女性身體機能和生理條件因年齡增長而顯著下降,增加治療挑戰。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憂心,不少民眾嘗試自然懷孕至將近40歲後,才尋求生殖醫學協助,導致排卵刺激療程出現「過度在意數值高低」、「隱忍嚴重治療副作用」與「以為生殖醫學成功率高」3大錯誤觀念。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表示,錯誤治療觀念來自不孕患者對於療程的不正確認識,與對生殖醫學的錯誤期待。因此,建立正確不孕症治療觀念,顯得格外重要。
為幫助不孕夫妻,更加了解生殖醫學治療旅程,兩大學會推出樂孕尋「寶」地圖網站,將試管嬰兒每階段的療程化為闖關地圖,讓備孕夫妻避開治療過程中的生育陷阱。國健署也攜手雙學會共同呼籲,由於生殖醫學治療需要時間,提醒有備孕計畫的夫妻若積極嘗試卻失敗,最晚35歲前一定要進入生殖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