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囡仔
天燈變環保之前,我們先要知道,在人們每回興高采烈地點上的天燈,隨著願望冉冉升空後,最後天燈去了哪裡?
從媒體報導的統計,十幾年前,台灣每年會有30萬顆天燈升空,最後落到河裡、掛在樹上,以及掉落在山林裡,成為70噸的垃圾,於是就有了「天燈這麼不環保,是不是應該禁放?」的質疑聲論出現。
傳統文化 環保隱憂
雖然天燈變成大型人造垃圾,但事實上天燈有悠久的文化意涵與傳統延續的意義,每年平溪放天燈,是北台灣最重要的元宵慶典,每年當天,天燈總帶給台灣超過3億的經濟效益,尤其在CNN、國家地理頻道報導之後,成為國際觀光客來台灣的行程之一,成為台灣躍上國際的少數慶典之一,成為大家心中難忘的文化印象。但是天燈不環保的話,似乎造成了傳統文化與環保大事之間的牴觸與隱憂!
於是政府以人造機制,也就是請人到山林中回收天燈殘骸回來換錢作為補救。不過事實上,有些天燈無法回收,這些垃圾撿拾不完,因此學者專家開始剖析天燈到底哪裡不環保?而得出兩個關鍵:
天燈紙的部分:因為天燈升空到降落過程非常緩慢,等天燈掉下來變成垃圾時,天燈只是其中產生出來最大型的垃圾。
天燈骨架部分:在製作時,使用了鐵絲架與電工膠布,製作得非常牢固,等掉到山林中,反而套在野生生物的身上,造成無法逃生甚至死亡的問題,同時這些材質也無法在大自然中被分解。
突破瓶頸 創意永續
於是逐漸演變出環保天燈的應運而出,改善傳統天燈對環境不友善的部分,也是從上述兩個方向改善:
天燈紙造的內部,加上助燃劑的機制,並透過引線的機制,確保天燈在飛到一定高度時,天燈紙會自行燃燒成二氧化碳與水。
天燈鐵絲骨架改製成全天然的竹材,原本的電工膠布,僅用紙、漿糊與卡榫取而代之,卻仍然穩固,但是當天燈紙燃燒時,骨架部分會輕易分開,回歸山林,變回一般的竹子。
據說這是第一款的環保天燈,歷經半年的試驗才逐步從困難中完成,陸續有用牛軋糖外層糯米紙做成天燈紙罩,不需要經由燃燒,只需要遇雨即可分解,這些不斷加強快速分解的構思,又再加入了一些分解用的桿菌,不斷創建快速分解的速度,也同時讓土壤變得更健康,這也是台灣傳統文化加入現代科技突破瓶頸達到永續的實例,是不是很珍貴的創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