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動動腦】適度陪伴孩子

文/吳娟瑜 |2024.10.16
385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吳娟瑜

陪伴的正確定義,應該是一種情感穩定的共振關係,但不是無時無刻的注意,那樣會讓孩子陷入習慣性的依附,而無法自主決策。



當初陪伴孩子長大,純粹就是Baby需要照顧,捨我其誰的概念,等到孩子進到幼稚園,入了小學,爸媽的手並沒有完全放掉,尤其是媽媽,彼此依附已久,瞬間交給學校老師,送到安親班,會有失落感。於是,家人間過度陪伴的情形衍生了許多教養上的困難。

第一種:補償型:紫雲的老公是個不茍言笑的人,在辦公室被屬下稱為「鐵面虎」;在家中,除了小女兒能博得他的歡心,另外兩個兒子則常挨罵。挨罵最多的是大兒子,紫雲勸了多年,提醒老公「揠苗助長」的反效果,老公不聽,還嗆聲:「這是為他好,我還不是這樣長大的。」

看到大兒子常在弟弟妹妹面前抬不起頭,紫雲一方面心疼,另一方面勸不動老公,自己不知不覺中給了他更多的陪伴。例如,睡前聊天、補習接送中多聊,還有假日送他到圖書館。

第二種:替代型:單親媽媽若藍,最喜歡和兒子逛街、看電影、吃美食,國中生的兒子個頭高,但身型微胖。直到有一天,娘家媽媽發出警訊:「小維不能再胖下去了。」,若藍趕緊帶兒子到醫院參加減重班。其中,一位資深護理師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妳別把他當老公啊!」讓若藍心生警惕了。

若藍和前夫分開後,全心全意照顧小維,除了上學,兩人出雙入對,連心事也自然傾訴,兒子像個傻大個兒,逐日長大,不清楚正陷入媽媽錯誤的陪伴,讓他沒有自己的青春期。

第三種:擔心型:這樣的媽媽有「狼來了」的危機意識,深怕孩子在學校被同學霸凌,深怕孩子經不起考試的挫折,因而過度保護孩子。

雯如的女兒考上大學,離家住校一周後,進家門第一句話就是怒吼:「妳把我十八年的青春歲月還回來!」這句話非常震撼,雯如問我:「吳老師,從小寸步不離的陪伴也有錯嗎?如果不是這樣,她怎麼能考上好大學。好了,現在卻怪我從小到大,不讓她跟同學逛街、到電影院、玩手機,她不明白為了陪她,我犧牲了多少自己的時間嗎?」

陪伴的迷思

陪伴的正確定義,應該是一種情感穩定的共振關係,但不是無時無刻的注意,那樣會讓孩子陷入習慣性的依附,而無法自主決策。

過度陪伴者不見得都是媽媽,也有其他家人,有位未婚的姑姑,把弟弟離婚後送回老家的女兒視如己出。「妹妹」(綽號)經過姑姑把屎把尿地帶大後,卻叛逆好強,上了高中,衣著打扮趕時麾而露腰露肩,勸也勸不聽,姑姑多唸幾句,「妹妹」就大聲抗議:「妳又不是我媽媽。」這位姑姑挫折感極深,自認多年來的陪伴是一場空。

抓對陪伴的時機

「她穿得不成體統……」姑姑自認有責任約束年輕的姪女。「也沒錯,女孩自認好看,有時候反而暴露了缺點,妳們曾經一起逛過服裝店嗎?一起看電視時,會討論藝人的穿著打扮嗎?」姑姑聽到這裡,不解地望著我。

我進一步解釋:「當妳抓對陪伴的時機,給予不著痕跡的機會教育,提點美感的穿搭,妳的姪女就會找到穿著的品味了。」

總之,陪伴孩子成長,不是緊迫釘人的提醒,只要情感上有連繫,精神上有共振,有時一句話都不用說,雙方就有安全感的默契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