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發給劉國楊的郵件截圖。圖/新華社
工作中的劉國楊。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京品、閆馨禾、孫正好
在鄭國渠首遺址介紹鄭國渠的開鑿歷史,在滕王閣前逐句講解〈滕王閣序〉,用詩作串起白居易的生平經歷……劉國楊發表450餘部短影片,其中,「唐詩之旅」系列的播放量達兩億。
「上官婉兒的墓誌揭露了哪些祕密?」「李商隱的〈錦瑟〉傳達了何種情感?」短影片裡的博主劉國楊旁徵博引,將一個個歷史文化故事向觀眾娓娓道來,把古代詩詞講解得妙趣橫生。
以一系列有深度、有溫度、有趣味的作品,抖音帳號「劉國楊的發現之旅」收穫粉絲超過一百七十萬。在自我介紹欄中,劉國楊這樣描述自己:「一個『九○後』導遊,講詩詞,講文物,講文化遺產。」
想像詩句情感內涵
二○一一年,在西安度過了大學時光的劉國楊從旅遊管理專業畢業後,先在西藏當了三年導遊,之後又回到陝西。二○二○年,因線下業務受到影響,劉國楊開始嘗試和探索拍攝線上講解的短影片。
在鄭國渠首遺址介紹鄭國渠的開鑿歷史,在滕王閣前逐句講解〈滕王閣序〉,在白園裡用詩作串起白居易的生平經歷……截至目前,「劉國楊的發現之旅」已發表四百五十餘條短影片。
其中,「唐詩之旅」系列有兩億播放量。提到詩詞,劉國楊流露出滿滿的熱愛:「詩詞中蘊含的家國情懷、豁達心境、高潔風骨跨越時空,能讓現代人找到情感共鳴、獲得人生啟迪、增進文化認同。」
談及打動觀眾的祕訣,劉國楊坦言一是實景,二是真情。「『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站在黃鶴樓前的那一刻,心中的感受和待在辦公室裡是完全不一樣的。」劉國楊說,「講詩詞背後的故事,我會把自己代入其中,想像當年詩人的心境和詩句背後蘊含的情感內涵,再通過接地氣的語言和網友共情。」
二○二二年,在看了劉國楊提及海外流失文物的影片後,一位身在美國的華人粉絲發來一封郵件,令劉國楊十分動容。郵件附件是華人粉絲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拍攝的昭陵六駿石刻中兩個流失海外的石刻照片和影片資料。
在郵件中,這位粉絲希望盡微薄之力讓大家看到昭陵六駿團圓的畫面,也希望劉國楊能把昭陵六駿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劉國楊說,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與粉絲之間的溫暖互動,讓他覺得這份工作十分有意義。
承擔傳播文化責任
二○二二年開始,劉國楊受邀在陝西科技大學開設通識課──「行走中的博物館」。開課以來,這門一周一次的課程基本都是額滿狀態。「同學們對文博的熱情打動了我,能把我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分享給他們,我很樂意。」劉國楊說。
除了線上講解,劉國楊依然堅持一線帶團,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大雁塔和小雁塔都能經常見到他的身影。劉國楊說,只有和遊客離得足夠近,才能發現問題、提升講解水平。
此外,他還組建了一支二十多人的線下導遊團隊。「我們會加大導遊培訓力度,靠我們的專業性,贏得大家對導遊職業的更多認同和尊重。」他說。
「暑期研學熱、博物館熱,很多孩子來聽我們的講解。每當想到我們的講解可能會塑造一個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我和團隊都很興奮。導遊不只是一份職業,還承擔傳播歷史文化的責任。未來,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我們會努力將更多詩詞、文物、文化遺產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劉國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