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淡水、海水98%汙染物質 環保又安全 創新溶劑 去除水中塑膠微粒

編譯/韋士塔  |2024.10.12
533觀看次
字級
飲用水可能含有塑膠微粒。圖/美聯社
塑膠汙染可能危及飲用水安全。圖/法新社
飲水安全日益受重視。圖/美聯社
科學家設法解決塑膠微粒汙染問題。圖/美聯社

編譯/韋士塔

塑膠汙染對地球環境、自然生態以及人類健康都造成傷害,儘管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能證實塑膠微粒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但醫學專家示警,塑膠微粒上很可能附著一些有毒物質,並隨著食物鏈層層傳遞,最終進入人體;這個現象,也讓許多公衛專家深感憂慮。

醫學專家指出,愈來愈多人意識到人們可能在飲水時把肉眼無法看見的塑膠微粒吞入體內;為了防止塑膠微粒入侵人體器官甚至大腦,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研究團隊已開發一項技術,或許能以永續且安全的方式去除水中的汙染物質,包括塑膠微粒。

密大的研究團隊表示,他們使用低毒性的天然液體成分測試,結果顯示他們研發的技術能夠去除淡水及鹽水中大約98%的奈米塑膠微粒;這項結果讓研究團隊相當振奮,也把成果發表於《ACS應用工程材料》(ACS Applied Engineering Materials)期刊。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設計一種類似油質的新型溶劑,能夠浮在水面上,將溶劑與水混合後,這些溶劑會吸附水中的塑膠微粒,並把這些汙染物帶到水面;接下來,只要把最頂層的液體吸除,就能把水中的奈米塑膠微粒幾乎完全去除。

研究團隊以鹽水模擬海水進行測試時發現,這項方法可去除99.8%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塑膠的一種)汙染物。

密大的研究人員指出,先前已有研究發現,人們日常飲用的自來水及瓶裝水裡含有大量塑膠微粒,尤其是尺寸已經小至奈米等級的微粒;據估算,每公升瓶裝水裡大約含有24萬顆奈米塑膠微粒。這些無法生物降解的塑膠微粒,會透過各種途徑進入自然生態系統,包括河流、排水及廢水處理系統、在路上行駛時磨損的輪胎、農業灌溉用水等。

密蘇里大學的研究人員伊許塔威拉(Piyuni Ishtaweera)表示:「奈米塑膠微粒已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水體中,包括深海、北極與高山湖泊等偏遠地區。這些汙染物會破壞水生生態系統並進入食物鏈,危及野生動物與人類。不僅如此,重金屬或阻燃劑等有害化學物質也可能附著在奈米塑膠微粒的表面,對生物造成傷害。」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已發現這個危機,也著手研發從環境中去除這些微小汙染物的技術,但這項任務極為艱鉅。例如,中國大陸科學家近來已發現,將自來水煮沸,可去除高達90%的奈米塑膠微粒;這項技術相對簡便,但只能應用在小範圍的飲用水,無法解決較大區域水體的塑膠微粒汙染危機。

密蘇里大學的化學家貝克(Gary Baker)表示,他們的策略是使用新型溶劑,解決廣泛的塑膠微粒汙染問題,並持續探索回收並重複使用這些溶劑的技術,讓去除塑膠微粒汙染的過程更環保。他表示,研究團隊目前的成果,已展現一種具有成本效益且可能解決奈米塑膠微粒的永續解決方案,有有望把這項技術擴大應用於清除其他汙染物,例如永久性化學物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