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賽夏客
小時候,音樂課本有一首〈蘇武牧羊〉,歌詞首段:「蘇武牧羊北海邊,雪地又冰天,羈留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野暮夜孤眠。」曲調哀悽悲壯,唱著唱著,忍不住淚光閃閃,那是觸動童稚心弦的一首愛國歌曲。然而,故事太壯烈了,總是讓我存疑,真有其事嗎?心理懸掛著的問號,長大後才得到證實。
故事要從西漢時代說起,匈奴單于易主,派使者向漢武帝示弱,自稱兒子,並遣返一批漢俘虜;武帝龍心大悅,立即派大臣蘇武等百餘人,備著厚禮出使匈奴回敬。這位蘇武乃陝西人,年輕時憑著其父蘇建的庇蔭,與兄蘇嘉、弟蘇賢皆為郎中,後升為栘中廄監,備受皇上信賴。
然而,此次出使,反讓匈奴單于起了輕慢之心,認為大漢王朝僅憑他一句話就心軟折服,莫非是隻「紙老虎」?蘇武感受到對方不友善,正準備動身回國時,卻捲入了匈奴的政爭。
匈奴的謀反者虞常,因與漢朝副使者張勝有深交,就請託他說:「聽說漢朝皇帝很恨衛律,我能射殺他,好讓我在漢朝的母親與弟弟能得到貴國的禮遇。」張勝自覺是立功的大好機會,未與蘇武報告就私下應允了虞常,並暗中策畫劫持單于之母閼氏投奔漢朝。
東窗事發後,匈奴單于扣留住蘇武一行人,若願意投降則免罪,但忠心耿耿的蘇武不為所動,於是被關進冰窖般的大牢,斷絕飲水食物。不辱使節風骨的蘇武,渴了就吞地上的積雪,餓了就咀嚼身上衣服的毛氈,頑強地活了下來。惜才的單于為令蘇武屈服,索性將他流放到北海牧羊,並且撂話:「若公羊生了小羊、產了乳汁,才放你歸漢。」
就這樣,蘇武被趕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以當時的說法,這裡是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因天寒地凍,也沒給他糧食,蘇武只能挖掘野鼠儲藏的果實果腹,每天拄著「漢節」(皇帝授予使節的信物)牧羊,從不離身,以致上面掛的毛全部都脫落了。這段時間,單于仍不死心,多次派投降匈奴的李陵前往說服,皆無功而返,蘇武困在北海過著飢寒交迫的日子,足足十九年。
後來武帝崩,漢昭帝即位後與匈奴達成和議,派使者前去找尋蘇武,匈奴卻謊稱他已死。同被監禁的使臣常惠獻計,讓漢朝使者對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苑射獵,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繫著帛書,說蘇武在北海。」匈奴單于信以為真,才讓蘇武的屬下(除了已投降和死亡的)隨他歸國,那時僅剩下九人。
板蕩識忠臣,十九年前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出發,能像蘇武那般寧死不屈、堅守使命者幾希?相對於戰功顯赫的降將李陵,司馬遷甚至為他承受宮刑之苦,卻仍挺不直腰桿,非但投降匈奴,還在當地娶妻生子,享受優厚的待遇,抵死不屈的蘇武,值得世人用歌曲來傳頌其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