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滌姬
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因九九與久久同音,有祝賀長壽的寓意,因而又被訂為敬老節。傳統重陽節當天有登高、賞菊、簪花、插茱萸、飲菊花酒、吃糕等習俗。李白也不免俗,在重陽當天登高宴飲。寫下〈九日龍山飲〉: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首句點明時間、地點。「龍山」在現今安徽省,「孟嘉落帽」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晉人孟嘉,在重陽節隨桓溫遊龍山。一陣風將孟嘉的帽子吹落,他卻渾然不覺,這在重視儀表的晉代是很失禮的。後來孟嘉離座如廁,桓溫叫人把帽子放在孟嘉座位上,又令孫盛寫文章來嘲弄他。孟嘉回到座位看到這些,也作文回應,文采斐然,眾人爭相傳閱,讚不絕口。因此「孟嘉落帽」或「龍山落帽」,就用來稱揚人的氣度寬宏、瀟灑儒雅、才思敏捷,也指稱重陽登高宴飲等風雅之事。
第二句的「黃花」就是菊花,盛開在重陽佳節。菊花被認為是具有高潔品格的「花之隱士」,「逐臣」是李白自稱。
玄宗天寶三年(七四五),李白因遭受讒言而「懇求還山」,實則希望皇帝能留用,讓他一展身手。然而「帝賜金放還」,李白有志難伸地黯然離開。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又因擔任永王李璘幕僚,受到牽連而下獄,隔年流放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後雖遇赦,但「逐臣」的經歷,銘刻心中。
「黃花笑逐臣」句中的「笑」字非常巧妙,寫出了黃花開得燦爛,笑容可掬。這笑可以是「嘲笑」,笑李白在政治上一事無成;可以是「微笑」,寬慰詩人東山再起;可以是「陪笑」,因菊花只想靜靜開放,並不想成為節日主角,李白心事滿腹,也只能陪著歡笑宴飲;可以是「苦笑」,黃花遭人採折,詩人受到貶謫,人與花的心事盡付一笑,靈犀自通。
「醉看風落帽」用了孟嘉的典故,發思古之悠情。道出醉飲後,不在意風吹帽落的豪放性格,也暗喻詩人的才情、風流,足可與古人比肩。
龍山宴飲,讓詩人暫時忘了憂傷,手舞足蹈,與月光共舞,感受月光的情意,寫下「舞愛月留人」的動人詩句。既然「月留人」,就有了隔天九月十日的宴飲。
清代王綺注:「《歲時雜記》:『都城重九後一日宴賞,號小重陽。』」。當時有九月九日、十日接連兩天歡度重陽的習俗。小重陽這天,李白寫下〈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很難想像,「仰天大笑出門去」、「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詩仙李白,會是一位替花抱不平,寫出「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的惜花人。菊花因何而苦?王綺注:「菊以兩遇宴飲,兩遭採掇,故有太苦之言。」
這兩首重陽詩寫在西元七六二年,是李白生命中最後一個重陽佳節。重陽當天還在「『笑』逐臣」的菊花,到了小重陽,因連受兩天的擾亂與採折,有了「何太『苦』」的煎迫。「笑」和「苦」看似寫花,實則都是詩人心境的投射。詩人登高望遠,回顧「賜金放還」、「流放夜郎」的來時路,不禁感慨「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誦讀此詩,彷彿也聽到耳旁迴盪著「李白何太苦」的長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