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歐洲心臟學會(ESC)日前調整高血壓診斷標準,從140(收縮壓)/90mmHg(舒張壓),下修至135/85mmHg,趨向嚴格。我國於2022年下修診斷標準為130/80mmHg,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祕書長王宗道觀察近兩年成效斐然,粗估每年約減少7000名腦中風個案。
「歐洲心臟學會調整高血壓診斷標準,可說是心血管疾病預防的一大突破。」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以往歐洲與美國在高血壓診治立場上迥異,歐洲心臟學會被歸在「保守派」,美國於2017年下修診斷標準為130/80mmHg時,即遭歐洲醫界批評「不適當」。
洪惠風說,長久以來,歐洲支持寬鬆版高血壓治療標準,因此,歐洲心臟學會年會於上個月宣布調整高血壓診斷標準,讓不少國外學者驚訝。
此外,歐洲新版治療指引也將「居家血壓」視為判定高血壓的重要參考依據,如超過135/85mmHg,即被認定高血壓,至於醫院血壓,仍維持140/90mmHg規定。洪惠風說,受限於白袍症候群影響,不少人至醫院測量血壓時,數值偏高,為此,愈來愈多國家地區將居家血壓視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控制130mmHg以下 心血管風險降26%
台灣於2022年下修高血壓診斷標準,與美國一致,均為130/80mmHg。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祕書長王宗道表示,關鍵在於台灣大學與中國大陸攜手合作一項為期3年追蹤研究報告,其結果顯示,亞洲老年人若將收縮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心血管風險即可大幅下降26%、中風及急性冠心症下降約30%、急性心臟衰竭風險降低73%,而心血管所引起死亡風險則降至28%。
至於台灣加嚴高血壓治療標準,王宗道預估,如患者規律用藥,約可降低2成中風機率,台灣僅3成多高血壓患者持續用藥,如以每年新增7萬名腦中風患者計算,每一年約減少7000名腦中風個案。
但如真以130/80mmHg作為診治用藥標準,那全台一半以上成年人均不及格,必須用藥;對此,王宗道表示,臨床上仍以收縮壓為主,如低於130,而舒張壓介於90~80間,則無用藥的急迫性,一般建議,先改善生活型態。
由於居家血壓愈來愈重要,國健署推動「722」血壓量測,連續7天於居家量測血壓,一天量測兩次,早上起床及晚上睡前各一次,每一次量測兩遍,詳記數值,若數值超過130/80mmHg,建議則心臟科門診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