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出線首例 日舞者奪佛朗明哥大獎

編譯/潘楠慕 |2024.10.06
490觀看次
字級
佛朗明哥對萩原淳子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圖/法新社
日本佛朗明哥舞者萩原淳子。圖/法新社
烏魯比查年輕一代學習手工製琴。圖/法新社
奧雷亞伊製琴之餘也喜歡拉小提琴。圖/法新社
揮甩彈性球棒擊球的嗡嗡球已有數百年歷史。圖/法新社
被擊出的黑球飛行速度可達時速300公里。圖/法新社
馬德里街頭藝人表演佛朗明哥舞。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日本舞者萩原淳子(Junko Hagiwara)今年8月在西班牙年度「礦坑歌謠國際佛朗明哥藝術節」(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l Cante de las Minas)上,摘下被視為佛朗明哥最高榮譽的最佳舞者獎,成為該獎項創立60多年來,首位外國人獲此殊榮,在藝術圈引起轟動。熱愛佛朗明哥、甚至為此搬到西班牙的萩原淳子說,日本的文化是隱藏個人情感,而佛朗明哥正好相反,她透過舞蹈傳達自己的感受,「這是一種生活方式」。

現年48歲的萩原淳子談到當時得知獲獎那一刻的心情,「非常驚訝、相信又不敢相信」。這項歷史紀錄來得並非沒有爭議,現場掌聲中夾雜一些噓聲,認為另一名西班牙舞者更有資格獲獎。不過,萩原沒注意到這些噓聲,因為那時她「腦袋一片空白」。她說:「我跳舞時不會想到我是外國人,或者我是日本人,我就是站在舞台上,專注於吉他樂聲和歌聲,用舞蹈傳達出我的情感。」

佛朗明哥源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地區,包含舞蹈、歌曲和音樂。1961年創辦的「礦坑歌謠」藝術節,被視為全球最重要的年度佛朗明哥盛會,除了舞蹈獎,還有最佳歌唱、吉他演奏等獎項,要說此獎地位是佛朗明哥的「諾貝爾獎」稍嫌誇大,但是也相去不遠。

藝名La Yunko的萩原淳子家鄉在東京近郊川崎市,與佛朗明哥結緣於她14歲觀賞的一場韻律體操比賽,當時一名西班牙選手使用這種音樂伴奏,她說,「我愛上那吉他聲、音樂和旋律、節奏」,從此成為20多年來追求不懈的熱情。

萩原就讀早稻田大學主修教育學,參加學校社團開始學習佛朗明哥舞,雖然在日本學到舞蹈技藝和編舞能力,但是她不滿足於此,2002年做了一個改變人生的決定,飛往佛朗明哥發源地:安達魯西亞首府塞維亞,在那裡一待至今已20多年,嫁給當地人,立業也成家。

在塞維亞這些年,萩原全心投入佛朗明哥,先後向多位老師學習,隨著學有所成,她逐漸在塞維亞闖出名聲,開始教授佛朗明哥舞,並且在西班牙、日本從事專業表演。

萩原認為,「佛朗明哥是一種生活方式」,她剛到塞維亞時,對當地人生動熱烈的對話方式感到驚訝,「我以為每個人都在吵架」,她從中深刻感受到文化差異,「在日本文化中,我們非常重視隱藏自己的情感,而在佛朗明哥裡,你必須把它展現出來,情感是外放的」。她說:「佛朗明哥是一種非常深邃的文化,是有內涵,而非僅有表面的形式。」

萩原淳子這10年間獲得至少西班牙其他4項佛朗明哥舞蹈獎。至於今年摘下大獎,藝評家也給予一致支持,佛朗明哥藝術評論家波赫奎茲(Manuel Bohorquez)在網路媒體《塞維亞資訊》(Sevilla Info)寫道:「她比其他競爭者更吸引我的原因有3個:她的古典風格、她不為迎合觀眾而舞,以及她經過充分的培養。」



玻利維亞原民 巧手製出小提琴

位於玻利維亞亞馬遜的烏魯比查鎮(Urubichá),當地原住民具有過人的音樂和工藝天賦,運用一雙巧手和敏銳音感,製作出一把把能奏出美妙樂聲的小提琴,讓這個小鎮儼然成了亞馬遜森林中的小提琴村。

烏魯比查鎮8000名人口大多是瓜拉約斯族(Guarayos)原住民,有40到50人專門在製作小提琴,對這個偏僻小鎮來說,比例相當高。烏魯比查藝術、合唱團和管弦樂培訓學院負責人帕普(Waldo Papu)說,「我從未見過一個地方有這麼多人在做小提琴」。

該校學生約600人,其中約20人學習小提琴製作。老一輩製琴師則多半師從父執輩,例如76歲的奧雷亞伊(Hildeberto Oreyai),他從祖父那學到一手製琴功夫,跟著父祖腳步踏上這條路,他製作一把琴要花上2周時間,他說:「製琴需要耐心,你必須用心與提琴溝通,才能製作出完美的琴。」

帕普指出,這座小鎮的製琴歷史始於19世紀初,一名傳教士意外發現當地人的工藝和音樂天賦,引入這種樂器,引起當地人的興趣,進而開始學習製作和演奏小提琴。

沈默寡言的奧雷亞伊工作坊設備簡單,從刨木開始完全手工製作,他因聽力受損,長期以來只靠記憶調音,不過這無礙他對小提琴的熱情,他說:「我非常喜歡演奏。」

然而,奧雷亞伊的5名孩子和多名孫兒無人有意接棒,傳承三代的手藝面臨後繼無人。此外,雖然是製琴之鄉,當地居民並非人人負擔得起這種樂器。

正在學習製琴的亞里塔(Hernan Yarita)說,「我們很多孩子買不起小提琴」,他的目標,就是成為製琴師後,先為家人和族人製琴,希望為家鄉音樂文化注入新活力。



瑞士嗡嗡球大賽 睽違6年開打

「嗡嗡球」(Hornussen)是一項從10幾歲到80歲都能玩的瑞士傳統運動,已有數百年歷史,今年全國嗡嗡球節時隔6年恢復舉辦,不僅規模盛大,而且與時俱進邁入數位時代,透過網路直播比賽過程,與全球同樂。

就在全世界聚焦的巴黎奧運甫落幕之際,瑞士第40屆全國嗡嗡球大賽8月底在霍赫史泰滕(Höchstetten)登場,吸引約4500名選手參加,1萬5000人觀賽,比賽以禮砲聲拉開序幕,場面壯觀。瑞士全國嗡嗡球協會(EHV)主席楚米(Adrian Tschumi)說:「這就是我們的奧運。」

「嗡嗡球」的最早文字紀錄可追溯到1564年,主要在瑞士德語區鄉間流行,因圓餅狀黑球被擊出,在飛行過程中會發出如大黃蜂嗡嗡聲而得其名。規則是兩隊輪流防守和攻擊,攻方揮甩彈性碳纖維棍,讓尾端木塊擊打黑球,守方設法用方形球板攔截,攻方依照球的落點遠近計算得分,守方攔截失敗則要罰分。

有趣的是,輸贏主要是比哪一隊罰分少,罰分相同才比得分高者勝出,獎品是橡樹葉花冠、儀式用牛鈴和牛角獎盃。玩法看似簡單,但是黑球擊出瞬間最高時速可達300公里,非常考驗守方眼力。

瑞士每3年舉辦一次全國嗡嗡球大賽,但是前幾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停辦,今年是6年來首次舉行、也是最大規模,並且引進應用程式即時記錄分數、直播,相關影片在網路上觀看次數超過1400萬次。

楚米說,嗡嗡球也是家庭歡慶的象徵,不分年齡與性別皆可參加,「10歲、12歲小孩可以與80歲祖父同場較勁」。他回憶自己幼時參賽,那種充滿緊張又不失童趣的氣氛,到現在「始終不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