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天下】恐懼文化蠢蠢欲動 文/拉斯‧史文德森 譯/蔡耀緯 |2024.09.22 語音朗讀 45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我們活在一個不安全的世界,更糟的是,我們彷彿已用恐懼視角在看待萬事萬物了。(示意圖) 圖/123RF作者簡介 拉斯‧史文德森(Lars Svendsen) 挪威哲學家,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挪威最具影響力的智庫之一奇維塔(Civita)計畫主持人、奧斯陸大學哲學系研究員、專欄作家及談話節目固定來賓。擅長以簡明直白的方式探討當代國際難解的日常議題,挖掘人性最深沉情感的正反兩面。史文德森獲獎無數,包括漢諾威哲學研究院頒發的最佳哲學圖書獎(The Philosophical Book Prize)等。著有《孤獨的哲學》、和《謊言的哲學》等,已被翻譯為三十餘種語言出版。 圖/123RF在倫敦機場通過安全檢查,如今成了某種煎熬,種種法規只因一場並未發生的恐怖攻擊。(示意圖) 圖/123RF 文/拉斯‧史文德森 譯/蔡耀緯活在恐懼之中的感覺很特別,可不是嗎?這就是身為奴隸的感受。——人造人羅伊‧巴蒂(Roy Batty),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在機場通過安全檢查,如今成了某種煎熬。它可以令你滿心懷念地回想起不過幾年前,只要把口袋裡的硬幣和鑰匙全掏出來,差不多就能直接穿越的那些日子。我出外旅行通常當日來回,因此行李只有提包裡的一、兩本書和幾份報告。但我總是帶著一件顯然會被當成是安全風險的物品:打火機。於是我得從口袋裡把它拿出來,放進透明塑膠袋,單獨送它過安檢門,再從塑膠袋裡取出,收回口袋。更長途的旅行還需要隨身攜帶牙膏、體香劑和洗髮精,而所有可被廣義界定為「液體」的東西,全都得裝進透明塑膠袋,總重不得超過一公升,其中每一件容器都不得超過一百毫升。要是你帶著半瓶洗髮精,整瓶裝滿會有一百五十毫升的話,就得把它留在安檢區之外。當然更不用想隨身攜帶一瓶水或酒了。這些新法規是二○○六年秋天在倫敦破獲、企圖使用液態爆裂物爆破客機的恐怖攻擊計畫所致。換言之,每年限制千百萬旅客自由的這些法規,其正當理由來自一場並未發生的恐怖攻擊。但旅客卻接受自己的自由如此受限,而未見值得一提的抗爭。懼怕恐怖攻擊在此發揮了王牌作用,勝過其他一切考量。這只不過是恐懼形塑我們行動空間的諸多事例之一。就社會上再也沒有哪個領域不適用恐懼視角這層意義來說,恐懼彷彿變得無所不包。恐懼成了掌控大眾的情感,多名社會科學家如今宣稱,將今天的社會稱作一種「恐懼文化」最為貼切。恐懼成了一面由文化決定的放大鏡,我們透過它來思量這個世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一書中寫道:幸福者的世界完全不同於不幸者的世界。」把維根斯坦的表述稍加改變,我們可以這麼寫:安心者的世界不同於懼怕者的世界。沙特(Jean-Paul Sartre)強調這點:「一種完全改變世界的情感。」安心的人生活在可靠的世界(「安全」一詞意指「不被恐懼、懷疑或脆弱的情感所困擾」),不安的人則活在一個隨時有可能對自己不利的世界,生存基礎隨時有可能被奪去。危險到處威脅著我們:在黑暗的街頭和自宅之中,陌生人和最親近的人皆然,不僅在自然也在科技之內,體內與外在力量皆有。看來再也沒有什麼真正安全的事物了。恐懼視角的危害在恐懼中,我們遭遇的是我們自身之外的事物,而我們所遭遇的正是我們所渴望之物受到否定。我們懼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被摧毀或被奪取,例如自由、尊嚴、健康、社會地位,乃至(推到最極端)性命。我們不只為自己懼怕,也為別人懼怕,尤其為親近的人們懼怕。當其中任何一項遭受威脅,恐懼便是自然反應。我們想要保護自己免受這些威脅。因為對人類來說人生就是可怕的。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說過:「人類的虛弱意味著,需要逃避的多過需要爭取的。」關於恐懼似乎有些基本特質,而恐懼是《聖經》提及的第一種情感,這絕非巧合:亞當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子,察覺自己赤身裸體之後,他先是害怕,而後羞恥。我們赤身裸體、手無寸鐵降生於世,而且(相較於多數其他動物)在往後的一生中仍處於這種不設防的狀態。即使如此,這並不證明了恐懼是看待人生最適當的視角。可以說,一切對風險的覺知(或執迷),危害更大於除此之外存在的所有風險。我的論點並不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危險的世界。比方說,看來是顯而易見的,全球暖化可能帶給整個地球極為劇烈的後果。在大多數一定規模的城市裡,人們應該在白天或夜晚某些時段遠離特定地點,因為遇襲的危險性很大。人們過馬路時也應該左顧右盼,而我們應該懼怕各種各樣的現象。問題在於,我們彷彿已用恐懼視角在看待萬事萬物了。(摘自《恐懼的哲學》,木馬文化出版) 前一篇文章 【知心難覓】思之不得見 下一篇文章 【代代相傳】我也想成為帥氣的姐姐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6【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7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認識身體】臭皮囊【透視親子關係】在責任和歉疚感之間【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投向媒體】避免更多受害者【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