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重逢】 以畫說法 林少雯的心靈旅程

文/歐銀釧 |2024.09.20
867觀看次
字級
林少雯及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合作出版的《等待一朵蓮挺水而出》。圖/林少雯提供
林少雯及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合作出版的《等待一朵蓮挺水而出》。圖/林少雯提供
林少雯最喜愛豐子愷《護生畫集》。圖/林少雯提供
沙彌的畫花作品。圖/林少雯提供
作家林少雯為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高年級班學生上課。圖/林少雯提供
沙彌的畫花作品。圖/林少雯提供
林少雯在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教畫花。圖/林少雯提供
沙彌的畫花作品。圖/林少雯提供
沙彌的畫花作品。圖/林少雯提供

文/歐銀釧

早在去年夏日,作家林少雯傳來她在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授課的日記。每日捧讀,好像就在課室裡聽她講課。

她為低年級的沙彌設計童話,為六年級的說豐子愷護生畫集。七、八年級生則介紹蘇軾的〈赤壁賦〉等。擅長畫畫的她也教學生繪畫,傳授玫瑰與菊花的繪畫方法。「今天與這些大孩子分享東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和我畫的菊花。沙彌說校園裡有種菊花,天冷時會開花,還說菊花可以泡茶……。」

某日,她傳來在荷花池拍到青蛙的臉和兩隻晶亮的大眼睛:「原來沙彌學園內臥虎藏龍,連青蛙也愛聽梵唄唱誦及聽經聞法,牠是佛的聲聞弟子,在沙彌學園參加早晚課並在教室外草地上、荷塘中日夜聞法,說不定佛法造詣深厚,比人修持得更好!」

今年她和沙彌學園合作出版《等待一朵蓮挺水而出》,我參加了她的新書發表會。這本書由沙彌學園、林少雯共同完成,以「沙彌日記」、「講學之旅」為兩大主軸,呈現印度沙彌們以中文寫下疫情後的學習及生活點滴;林少雯記錄講學期間沙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聆聽她和來自印度的慧申法師、慧典法師、慧合法師敘述,感動不已,捧著書排隊請他們簽名。

認識林少雯十多年,第一次聽她說起自己的成長。她在花蓮瑞穗長大,父親是鄉公所祕書,媽媽忙著撫養六個孩子,「每個月賒帳買東西。」她是長女,小時候就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揹著弟妹協助做家事。小學三年級她迷上作文課,喜愛書寫,作文比賽都是第一名,還常參加校際競賽,成績優異。從小就愛跑圖書館的她,中學時把學校圖書館的書都借來閱讀,全讀完了。初二即在《花蓮青年》發表小說。

數學不好,都靠國文得分的她順利考上高商。畢業後,十九歲就出外工作,也為公司刊物寫稿。後來考上世新(世界新聞專校,現在改制為世新大學)圖書資料科夜間部,白天上班晚上讀書,為了趕時間,都是邊啃麵包,邊趕著去學校。畢業後,她總覺得念夜校沒有校園生活,因此五十六歲時又去讀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六十一歲以「豐子愷《護生畫集》體、相、用之探討」論文取得碩士學位。

《護生畫集》由弘一大師題字、豐子愷作畫,一九二七年起共創作四百五十幅,題材包括戒殺、護生、善行等。林少雯於數十年前就讀過《護生畫集》,「畫集中淺顯的佛理、熟悉的儒道思想、詩詞的文學情境、繪畫的特殊風格以及別具特色的書法都深深打動我的心。也曾細讀洪範書局出版的四集《豐子愷文選》,尤其是其中一篇〈吃瓜子〉,震撼心弦。」

她研究護生畫多年,於佛陀紀念館未開館前,見到佛館外牆彩色浮雕的弘一大師題字、豐子愷畫的護生畫,心緒激動。後來,「有一次在媒體參訪的行程中,有機會當面請問星雲大師,為何對護生畫如此重視?大師說護生畫是慈悲的象徵,講的是護生和護心,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而且豐子愷答應他的老師弘一大師要完成護生畫六冊,雖然弘一大師圓寂了,豐子愷依然繼續繪作護生畫,歷經八年抗戰,國共內戰和文革迫害,種種艱難險阻,而終能完成使命;一句話的承諾,用半世紀時間來完成,豐子愷這種尊師重道的精神,令星雲大師感動和敬佩。」

林少雯潛心研究,遍讀資訊,讀到《護生畫集》歷經五十年滄桑,最後終能順利出版的曲折,多次掩卷落淚。書寫論文期間,她曾經在杭州住一個月,某日打坐,感應到弘一法師和豐子愷。長達十八萬字的論文完成後,她意猶未盡,於《人間福報》發表《護生畫集》賞析,結集出版成書。日前也完成青少年版,細數畫集的文學歷史藝術。

十多年來,她滿心歡喜地為此一題材寫了六十五萬字,也應邀到世界各地演講,傳遞護生的意義,每一場都感動許多人,大家學習養心、養慈、修身之德。目前已達三百多場。

文學引領林少雯在人生路上行走,每一段都有奇遇。才華洋溢的她,曾任編劇、編輯,作品有散文、小說、報導文學、兒童文學、劇本等。曾獲中山文藝獎、中央日報文學獎、中國文藝散文獎章、聯合報環保文學獎等。她在各種文體中展現個人特色,每個轉彎都散發光芒。

文學也牽起她的奇妙姻緣。高二時,在文藝比賽中,她獲得第一名,一個男生獲第三名,但是因故未能出席,她代他領獎。十八歲的他們因而認識了,愛寫詩的他寫信致謝,兩人魚雁往返七年,通了五百多封信,二十五歲時,結成連理。

為什麼對佛學有興趣?林少雯說,二十四、二十五歲時,某日爬台北市的象山,下山時,看見有個陌生人玩著繩子,忽然用繩子結了菩薩形狀,對她說:「看觀世音菩薩。」亮了一下,就走過去了。那天下山,她到同學家,談及此事,獲贈一本《心經》。回家很快就背熟,身心自在,此後,她常常背誦《心經》。

這段山中的神祕經歷是她心中的一粒種子,印象深刻。其間她結婚生子,總不忘創作。六旬研究《護生畫集》,寫作、演講、教學,沉浸其中,長達十多年。目前她在《人間福報》的【徐謙.物猶如此】專欄,賞析清代翰林徐謙輯錄古籍中關於動物的見聞,每一篇都發人深省。

重新捧讀她的印度講學日記,彷彿又來到她的夏日課室,聆聽她為沙彌設計的童話。那些她在年輕時創作的兒童文學成為教材,數十年的文學磨練,成為學園裡的講義,彷彿前半生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壯年之後,繞著地球,「以畫說法」的心靈旅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