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犀牛日 談犀牛

文/山羊  |2024.09.20
458觀看次
字級
圖/克拉克

文/山羊 

後天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World Rhino Day),剛好是星期天,小明想去木柵動物園看白犀牛。

不過他有個疑問:那些犀牛看起來灰灰的,為何叫「白」犀牛?

爸爸說,白犀牛名稱來自荷蘭文wijd,即英文wide,是以牠們又寬又平的嘴唇(像割草機,方便啃食地上青草)來命名,卻被誤為white,故稱白犀牛,又名「方吻犀」(square lipped rhino),以便跟尖嘴唇的黑犀牛做區別。

另有一說:白犀牛是指牠們白色的角,或身上白色的乾泥巴。

不管怎樣,由於犀牛偷獵事件不斷上升,「南非世界自然基金會」就在2010年發起「世界犀牛日」,召集野生動物保護中心、非政府組織、動物園與相關人士等,尋求有效方法來制止犀牛盜獵,提高人們保護犀牛及其棲息地的意識。並於2011年9月22日舉辦首次慶祝活動。

5種犀牛 4種瀕危



世上共有5種犀牛,亞洲的印度犀(又稱大獨角犀)、爪哇犀與蘇門答臘犀,以及非洲的黑犀牛與白犀牛。目前野外總共約只有2萬7000頭倖存,最多的白犀牛約1萬8000頭,其餘都瀕臨絕種,其中黑犀牛約5500頭,印度犀約3700頭,最瀕危的蘇門答臘犀不到100頭,爪哇犀更只剩50〜60頭左右。

在陸地上,犀牛的塊頭只比大象小,其中白犀牛塊頭最大,體長3.4〜4公尺,肩高1.6〜1.85公尺,尾長70公分,角長可達1.5公尺,體重可達2500公斤。最小的蘇門答臘犀,體長2.40〜3.15公尺,肩高1.2〜1.45公尺,尾長50公分,體重可達1000公斤,前角(鼻角)長15〜25公分,後角(額角)通常不到10公分。

相對於體型,犀牛大腦小,且是個大近視,幾乎看不到30公尺外的物體。還好聽覺與嗅覺靈敏,尤其嗅覺能辨識遠距離氣味,是野外求生的重要工具。另外,犀牛跑得相當快,時速可達50公里,且可在狹小地方快速轉彎,動作敏捷。

犀牛是草食性動物,主要以草、樹葉、樹枝與果實為食,每天要吃50公斤以上。牠們的皮膚厚而堅實,能保護自己免受刺傷及咬傷。不過皮膚對太陽非常敏感,需泥漿浴來防晒及驅蟲。而且因泥漿可在個體之間傳遞氣味,牠們甚至能藉由泥漿浴來交流。

犀牛可活50歲以上,領地意識強,尤其雄犀牛,會用尿液、糞便與泥漿標記勢力範圍。此外,牠們個性孤僻,孤獨生活,除母犀牛與牠們照顧的小犀牛外,大多數獨居。相較之下,白犀牛社交性格強烈一些,常組成一小群體活動。

盜獵犀角 瀕危主因



在亞洲傳統醫學上,犀牛角被認為含有藥用價值的成分,導致亞洲國家對犀牛角需求不斷增長。由於作為藥材的犀牛角獲利不菲,助長了非法盜獵的歪風,1970〜1980年偷獵活動急劇增加。

儘管《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在1977年宣布犀牛角貿易非法,1993年中國大陸也禁止犀牛角的國內買賣與藥用,並將其從官方中藥藥典中刪除,但2008年至2017年間,占全球犀牛數量70%以上的南非,仍有7000多頭犀牛因偷獵而消失。

其實,不管印度犀與爪哇犀頭上的一隻角,或其他3種犀牛頭上的兩隻角,都是由角蛋白(與我們指甲與頭髮相同的物質)構成,並非由骨頭構成,千萬別相信犀牛角有誇大的療效。

另外,為了阻止非法盜獵而造成犀牛滅種,我們可以藉由支持保護犀牛的組織(如捐款)、抵制購買犀牛角製品與含犀牛角成分的產品、拒絕前往有犀牛盜獵問題的國家或地區旅遊、與他人分享你所了解的關於犀牛瀕危的知識等方式,一起來響應「世界犀牛日」,努力確保這些魁梧的動物朋友,能永遠自由自在的在地球上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