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山VS靜止的流水

文/李賢文 |2024.09.19
899觀看次
字級
《山水有餘冊頁》之三‧〈國土危脆 震後九九峰〉‧彩墨‧39.5X59公分‧2000 圖/李賢文
〈行走的山〉34X70公分,2024 圖/李賢文
〈行走的山(九九峰)〉‧彩墨‧105X231公分‧2024 圖/李賢文
〈靜止的流水(烏溪)〉‧彩墨‧105X231公分‧2023 圖/李賢文

文/李賢文

一條路,走了二十五年

一座山,綿延成二十八公尺長卷

一條溪,由嗚咽到歡呼

回頭一看,那是一九九九年,二十五年前的此時,台灣百年來震度最高,震幅最廣,死傷最重的九二一大地震,痛擊了台灣的山川大地。彼時山河支離,土石橫流,種種觸目驚心。

一眨眼,二十五年瞬目而過!人心依然堅固,天地依舊有情。

當年南投四處殘破的山體,今日已鬱鬱蔥蔥,山林復育。回想當時,內心驚動之餘,深覺必須將此重創大震,存之於筆墨,方能記取歷史。

千禧年,我開始了九二一災變記實寫生的水墨創作。從二○○○到二○○一,歷經二年,完成了〈三探九九峰〉長卷、《山水有餘》組畫、《靈山畫永》、《流變圖》冊頁等災變系列。我深信,面對災難,創作應本著使命感與責任心,為歷史見證並鼓舞人心。所以,當年一探、再探、三探,不止三次尋訪九九峰,以現場考察攝影寫生,作為創作的藍本。尤其在製作〈三探九九峰〉長卷時,以虔敬閉關的絕對形式,洗滌身口意,傾注於創作之上。終於完成了這件畫心六○公分╳二○五四公分的長卷。

當年,在黃炫星老師的陪同下,從埔里開始,用畫筆與日記,雙向記錄災變樣貌。開著車,一路上,穿行在泥濘石堆中,屢屢改向變道。在辛苦與危險中,勉力推進的同時,更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遠遠超越了人的建設,台灣位於兩個板塊的交界上,有著不穩定的地層結構,地震土石流,更是海島的日常。

生活在氣候地貌多變的島上,對生命的「變與不變」、「常與無常」似乎更有體會。然而,世間之所以有種種相對概念,其實是出於感官對外顯之「相」的分別與執取。在流動不已的時間之流中,我們看到「變與不變」、「常與無常」。有趣的是,當我們自流動的時間之流中,抽離出來,時間被切割為年/月/日/時/分/秒,乃至於瞬間與倏忽時……當每一個時間單位,都是獨立而完整,不相連續時,也就不存在「變與不變」、「常與無常」。

如果,時間可以切割,那麼,時間是無數各自獨立的時間單位,貫串連結而成。

如果,時間不可以切割,那麼,時間就是一條連續流動的河,無始無終。

連續與不連續,可切割與不可切割,個別與整體,其實說的都是同一件事。當我們有足夠的敏銳,去覺察到時間,既可以被凝固在一個獨立的剎那,同時也可以被連續成滔滔巨流。所有相對概念,苦樂/是非/真偽……都在那個靜止的瞬間,解放並解套。

環繞在以九二一為中心的災變系列,整個創作意圖,是行走台灣,記實天地變貌。而實際的執行,卻是一個景又一個景地走,一張又一張地畫,慢慢接續出來的長卷。分開看,它們是山河殘片;合起來看,它們是天地吶喊。

「切割」與「連結」,「斷」與「續」,既體證在創作上,也表現在觀畫上。古人展讀長卷,一邊收,一邊放。既可以固定在某些段落,細品慢味;也可以連嶂千里,縱目馳騁。如同現代手機屏幕,可以局部放大,亦可全景縮小。每一次細微瞬間的覺察,無盡延伸時,就是生命的覺醒。每一次美的感受的經驗,厚積起來,就是美的歷程!

「九二一系列」的震爆點,始於二十五年前的百年大震,事實上,也是我台灣山川水墨觀測的出發點。九九峰,從二十五年前大震後的荒山裸岩,到今天二○二四的碧翠復育,既展示了大自然「形貌的變」,也昭示了天地「法則的不變」。災禍帶來形的斷裂,而生命卻能自行復原,渴望再生。生生不息,說的正是生命再生的本能,每一個缺口,都變成新的出口。

從時間軸來看,這一系列的創作,橫跨二十五年,是浩漫的光陰長卷,由〈三探九九峰〉到〈行走的山〉,彷彿九九峰,在走過了二十五個年頭後,依然如故;依舊常碧;而〈靜止的流水〉記寫九九峰下的烏溪,不論是暴衝還是潺湲,水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透過九九峰二十五年的形貌變化,以及烏溪畔水聲渙漫,在不動的山上,看到動的能量;在流動的水上,體會到靜止的力量。山如此,水如此,意念何嘗不如此。川流不息的念念相續中,亦可透過抽離,達到凝止深觀的定靜。

透過創作,能夠對抗遺忘;

沒有詮釋,圖象只是記錄。

二十五年的九九峰行,引我見證行走的山,與靜止的流水。

【行走的山.李賢文九九峰創作展】

展期:9月21日至11月3日

(10:30至17:30 周一休館)

開幕:9月21日(六)14:30-16:30

座談:10月5(六)15:00-16:30

講者:寬謙法師、李賢文、張大川、

賴志婷

展地:鳳甲美術館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