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山VS靜止的流水 文/李賢文 |2024.09.19 語音朗讀 89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山水有餘冊頁》之三‧〈國土危脆 震後九九峰〉‧彩墨‧39.5X59公分‧2000 圖/李賢文 〈行走的山〉34X70公分,2024 圖/李賢文〈行走的山(九九峰)〉‧彩墨‧105X231公分‧2024 圖/李賢文〈靜止的流水(烏溪)〉‧彩墨‧105X231公分‧2023 圖/李賢文 文/李賢文一條路,走了二十五年一座山,綿延成二十八公尺長卷一條溪,由嗚咽到歡呼回頭一看,那是一九九九年,二十五年前的此時,台灣百年來震度最高,震幅最廣,死傷最重的九二一大地震,痛擊了台灣的山川大地。彼時山河支離,土石橫流,種種觸目驚心。一眨眼,二十五年瞬目而過!人心依然堅固,天地依舊有情。當年南投四處殘破的山體,今日已鬱鬱蔥蔥,山林復育。回想當時,內心驚動之餘,深覺必須將此重創大震,存之於筆墨,方能記取歷史。千禧年,我開始了九二一災變記實寫生的水墨創作。從二○○○到二○○一,歷經二年,完成了〈三探九九峰〉長卷、《山水有餘》組畫、《靈山畫永》、《流變圖》冊頁等災變系列。我深信,面對災難,創作應本著使命感與責任心,為歷史見證並鼓舞人心。所以,當年一探、再探、三探,不止三次尋訪九九峰,以現場考察攝影寫生,作為創作的藍本。尤其在製作〈三探九九峰〉長卷時,以虔敬閉關的絕對形式,洗滌身口意,傾注於創作之上。終於完成了這件畫心六○公分╳二○五四公分的長卷。當年,在黃炫星老師的陪同下,從埔里開始,用畫筆與日記,雙向記錄災變樣貌。開著車,一路上,穿行在泥濘石堆中,屢屢改向變道。在辛苦與危險中,勉力推進的同時,更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遠遠超越了人的建設,台灣位於兩個板塊的交界上,有著不穩定的地層結構,地震土石流,更是海島的日常。生活在氣候地貌多變的島上,對生命的「變與不變」、「常與無常」似乎更有體會。然而,世間之所以有種種相對概念,其實是出於感官對外顯之「相」的分別與執取。在流動不已的時間之流中,我們看到「變與不變」、「常與無常」。有趣的是,當我們自流動的時間之流中,抽離出來,時間被切割為年/月/日/時/分/秒,乃至於瞬間與倏忽時……當每一個時間單位,都是獨立而完整,不相連續時,也就不存在「變與不變」、「常與無常」。如果,時間可以切割,那麼,時間是無數各自獨立的時間單位,貫串連結而成。如果,時間不可以切割,那麼,時間就是一條連續流動的河,無始無終。連續與不連續,可切割與不可切割,個別與整體,其實說的都是同一件事。當我們有足夠的敏銳,去覺察到時間,既可以被凝固在一個獨立的剎那,同時也可以被連續成滔滔巨流。所有相對概念,苦樂/是非/真偽……都在那個靜止的瞬間,解放並解套。環繞在以九二一為中心的災變系列,整個創作意圖,是行走台灣,記實天地變貌。而實際的執行,卻是一個景又一個景地走,一張又一張地畫,慢慢接續出來的長卷。分開看,它們是山河殘片;合起來看,它們是天地吶喊。「切割」與「連結」,「斷」與「續」,既體證在創作上,也表現在觀畫上。古人展讀長卷,一邊收,一邊放。既可以固定在某些段落,細品慢味;也可以連嶂千里,縱目馳騁。如同現代手機屏幕,可以局部放大,亦可全景縮小。每一次細微瞬間的覺察,無盡延伸時,就是生命的覺醒。每一次美的感受的經驗,厚積起來,就是美的歷程!「九二一系列」的震爆點,始於二十五年前的百年大震,事實上,也是我台灣山川水墨觀測的出發點。九九峰,從二十五年前大震後的荒山裸岩,到今天二○二四的碧翠復育,既展示了大自然「形貌的變」,也昭示了天地「法則的不變」。災禍帶來形的斷裂,而生命卻能自行復原,渴望再生。生生不息,說的正是生命再生的本能,每一個缺口,都變成新的出口。從時間軸來看,這一系列的創作,橫跨二十五年,是浩漫的光陰長卷,由〈三探九九峰〉到〈行走的山〉,彷彿九九峰,在走過了二十五個年頭後,依然如故;依舊常碧;而〈靜止的流水〉記寫九九峰下的烏溪,不論是暴衝還是潺湲,水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透過九九峰二十五年的形貌變化,以及烏溪畔水聲渙漫,在不動的山上,看到動的能量;在流動的水上,體會到靜止的力量。山如此,水如此,意念何嘗不如此。川流不息的念念相續中,亦可透過抽離,達到凝止深觀的定靜。透過創作,能夠對抗遺忘;沒有詮釋,圖象只是記錄。二十五年的九九峰行,引我見證行走的山,與靜止的流水。【行走的山.李賢文九九峰創作展】展期:9月21日至11月3日 (10:30至17:30 周一休館)開幕:9月21日(六)14:30-16:30座談:10月5(六)15:00-16:30講者:寬謙法師、李賢文、張大川、 賴志婷展地:鳳甲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前一篇文章 【貓眼看人生】老的境界 下一篇文章 【分享時刻】從漫畫裡學來的知識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十步芳草】茴香記 紅豔的故事【分享時刻】報頭下的幸福咒語【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詩】海天合抱的課題【詩】凋落的聲音二重奏 作者其他文章以筆墨鑄造 美術家永恆形象【節氣24帖 五苓一年】大寒.梅.花非花【節氣24帖.五苓一年】小寒‧文心蘭‧舞踊【節氣24帖.五苓一年】冬至.殘荷.榮即枯【節氣24帖.五苓一年】大雪‧芙蓉‧空華【節氣24帖.五苓一年】 小雪.吹黃落.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