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勘破、放下」不是退縮逃避,而是勇往直前、積極投入真理之旅的壯舉。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心不被境轉,就是禪定的功夫。平時我們參禪打坐,即使沒有入定,也沒有開悟,但是當你雙腿一盤,雙眼一閉,坐禪之樂從心湧出,如此「坐下就是天堂,安住就是道場」。如果進一步對禪坐有所體驗而開闊心胸,則有時候即使吃一點虧,受一點委屈,也覺得還好。例如富樓那要到蠻荒的輸盧那國去教化粗獷的人民,佛陀雖然讚許他弘法的熱忱,仍委婉的告訴他︰「富樓那!那個地方文化未開,民風暴戾,老百姓野蠻粗魯,弘法布教很困難,你最好不要前去。」
富樓那信心百倍的回答︰「正因為輸盧那國的人性凶惡,人民知識淺薄,弟子更要前往將佛法傳給他們。」
「話雖如此,但是當地的人民不但不接受你的佛法,並且會破口惡罵你。」
「佛陀!他們罵我,又不痛不癢,只要他們不打我就好了。」
「萬一他們用棍棒、瓦石打你呢?」
「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不將我打死,讓我一息尚存,我還能宣揚如來的聖教。」
「如果他們窮凶惡極的把你打死呢?」
富樓那意志堅決,畢恭畢敬的回答佛陀說︰「佛陀!即使他們把我打死了,也沒有遺憾!我身為您的弟子,有機會將生命供養佛陀,為真理而犧牲,我將衷心感謝輸盧那國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願!」
這就是羅漢的修行,就是一種定境。這也說明,禪者悟道的生活,是絕對大慈大悲,擔負眾生困苦的救世生活。所以參禪修道,不是只顧自己享受禪悅法樂,應該心懷眾生,要不斷自我提昇。
趙州禪師問南泉禪師說:
「你將來要到哪裡去?」
南泉回答說:「投生員外家做水牯牛。」
所謂「欲作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禪者修行不能光是為自己,一定要像菩薩那樣大慈、大悲、大熱忱來對待眾生,不可做自私的自了漢。所以在修持上,要能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更新,不斷淨化;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禪的修行既不在「眼觀鼻、鼻觀心」,更不能「三冬無暖氣,枯木倚寒巖」。禪,要我們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是以般若智來超越輪迴;不住涅槃,是以慈悲心來服務人群。因此,習禪不可忽視持清淨戒,修慈悲心。能持淨戒,身心清淨,則習定比較容易成就;具慈悲心,常懷悲憫,就不墮枯木禪境。
禪的修持,如果偏於「悲」者,濫用慈悲,反成障道因緣;偏於「智」者,沉空滯寂,陷入冷酷無情,所以必須「悲智雙運」,才是合乎「中道」的修持。
一般人以為出家人勘破紅塵,過著青燈古佛的生活,是消極避世的悲觀作法,其實出家人是勘破塵囂的虛假空幻,放下浮世的巧爭利奪,而積極追求更超脫真實的生命。所謂「勘破、放下」不是退縮逃避,而是勇往直前、積極投入真理之旅的壯舉。唯有勘得破、看得透,才能真正提得起、做得真;先有出世的了悟心懷,才能做入世的慈悲事業。
所以,禪者不能耽溺於禪定之樂,要發起救度眾生,讓他們同享法樂的菩提心,要如《金剛經》所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才是人間佛教的禪者。
人間佛教的禪者,參禪修道都不離「四攝法」度眾,亦即:布施,令眾生身心無憂;愛語,令眾生發大信心;同事,令眾生信受法義;利行,令眾生入佛之智。
對人間佛教的禪者來說,禪是絕對的超越,絕對的自尊,所謂「佛之一字,永不喜聞」、「魔來魔斬,佛來佛斬」,絲毫不留一點情面。所以,真正的禪者,要有肯定自我、坐斷乾坤、大死一番、權巧方便的氣魄與修行。
人間佛教認為,禪就是淨心,就是當下肯定自己,完成自己,所以真正的禪者要能不受權勢、名位、情緒、生死所轉。所謂「人能轉境,不隨境轉」,所以參禪需要有生活的歷練、體驗與智慧。要能「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也就是「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對於人情世故「來的讓他來,去的讓他去」,一切都「不管他,隨他去」,就如「竹影掃階塵不動,雁過寒潭水無痕」。如此「不隨境轉」之外,繼而「提起忍的力量」,如〈老拙歌〉所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如此生活,就是「般若的人生」。
有了般若智慧,自能體會禪的妙用。
禪,帶給我們開悟、明理;把無明煩惱去了,感到人生何其美麗!因此禪門的開悟,如一湖清水,沒有煩惱的波浪,看得清,看得透。
禪,就是智慧,就是靈巧,就是活用,就是幽默,就是慈悲。禪可以把我們的妄想煩惱止於無形。一句難堪的話,一個尷尬的場面,一些不悅的前塵往事,在禪的灑脫、幽默、勘破、逍遙之中,一切都能煙消雲散。例如圓瑛大師的「不用打了,我自己會走」,何等灑脫自在;一休禪師的「背女人過河」,多麼坦蕩慈悲。
禪,就像一幅畫,一把鹽、一點味素;有了禪,人生會更美妙!
禪,就是我們的心,心中有禪,就如闇室裡有了明燈,自然智慧開顯。因此,心中有禪就能:
1.觀人自在,觀心自在,
觀事自在,觀境自在。
2.身無邪行,口無惡說,
心無亂想,正慧明了。
3.知足澹泊,志樂寂靜,
不愛喧譁,簡樸惜福。
4.一切無求,矢志精進,
專心定慧,心不諂曲。
5.提起放下,哈哈一笑,
瀟灑看破,解脫自在。
所謂禪,就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禪定裡的時間,所謂「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如太虛大師在普陀山閉關靜修,有一天晚上打坐的時候,耳畔聽到鐘聲「噹!噹!」低沉雄壯地響著,原來是寺院開大靜養息的時刻。由於他專心一致,放下眾緣,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敲鐘做早課的時候才出定。大師聽著悠揚嘹亮的鐘聲,還以為是晚上睡覺的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