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7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人間佛教的定學 ⑫

文/星雲大師 |2024.09.14
488觀看次
字級
世間無常,你要世界不改變是不可能的,只要自己的心不隨外境改變就好。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也有人說:世間不一定要有愛情,金錢一樣使人快樂。但是金錢並非萬能,金錢可以買一切山珍海味,卻買不到健康的食欲;金錢可以買到高級化妝品、漂亮流行的服飾,卻買不到優雅的氣質;金錢可以買名貴的床鋪,卻買不到安心的睡眠;金錢可以買千萬本書籍,卻不能買到智慧;金錢可以堆砌權勢,卻得不到眾人的敬重。尤其,世間的財富乃「五家」所共有,所謂「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因此愛情、金錢,甚至名位、權勢,都不能長久,也不是快樂的泉源;真正的快樂,就是生活裡有禪味。

禪,是一種藝術生活,更是一種圓融的生命。禪,是每一個人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禪,是平等的、普遍的,是亙古今而不變的自家寶藏。禪,並非要人人都能成佛,主要的是要我們開悟!

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認識自己」。一般人在日常生活裡,常為人我是非、好壞有無、苦樂榮辱而動心,甚至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而起念動心,這都是不能認識自己;因為不能認識自己,因此不能自由、自在、自主的生活。

一般學佛修行的人,平時聽經聞法,對於佛法的道理好像有所認識,有所體悟。但是境界一來,就迷惑了,這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因此,佛教主張「解行並重」,不僅要「說時似悟」,尤其境界來的時候,要能不動心。

參禪悟道首先要學不動心,這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哲學家方東美博士,平生喜愛游泳。有一次在游泳時,忽然身子往水底下沉。在求生的本能下,他拚命的掙扎。但是愈掙扎,愈是往下沉,眼看著即將遭到滅頂。這時他平靜一想:「我是個哲學家,對於生死應該看開才是,如此求生怕死的樣子太難看了,一個哲學家,死也要死得灑脫一點啊!」

如此一想,心情輕鬆許多,四肢也自然放輕鬆,結果反倒浮出水面而生還。

不動心是一種力量,不動心是一種至高的修行境界。白雲守端在楊岐方會禪師處參禪時,久久不悟,楊岐掛念,很想方便開導,有一天,楊岐方會禪師問守端以前拜過誰為老師?守端回答:「茶陵郁山主。」

楊岐又問道:「我聽說茶陵郁山主是因為跌了一跤而大悟,寫了一首偈,你知道嗎?」

白雲守端說:「我知道!那首詩偈是這樣的:『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楊岐聽了之後,便發出怪聲,呵呵地笑著走了。守端卻因方會禪師的一笑,飯食不思,整夜失眠。第二天便到法堂請示方會禪師,為何一聽到茶陵郁山主的詩偈便發笑不已?

楊岐不回答問題,反問道:「昨天下午你可看到寺院前,馬戲班玩猴把戲的小丑嗎?」

守端說:「看到了。」

楊岐這時候才說:「你在某方面實在不如一個小丑。」

守端訝然:「為什麼呢?」

楊岐說:「因為小丑的種種動作,就是希望自己博得別人一笑,而你卻怕別人笑。」

一個人的自我認識不夠,心中不能自主,就會經常受外境的影響。別人的一句讚美,自己就會洋洋得意;別人的一句謗言,自己就會怨恨瞋怒;所以自己喜樂憂苦,全為別人左右,可以說已經全然失去了自己。

因此,這個世間有我有你,即有對待,就是不空;有凡有佛,就有差別,不能平等。禪要從對待中平等,從差別中統一,那才是禪的般若。般若者,禪心也,光照大千,即是禪的妙用。一個人生活中有禪,就可以發揮很大的妙用,他能讓我們即使處在動亂的時代,面對憂患的人生,也能少煩少惱,安忍不動。因為有了禪定的智慧,對於是非、好壞、利害、得失、有無、多少、生死、榮辱等,乃至面對艱難、困苦、橫逆、挫折,都能對境不起心;當我們的心能夠不被境界所轉,就能如《楞嚴經》所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有了禪定的功夫,不隨境轉,一切隨他去,凡事不管他,世界就不一樣了。

我自己一生,一甲子以上的出家生活,回想起來,十二歲剛出家時,所接受的是「不聽不聞」的關閉式教育,是「以無理對有理,以無情對有情」的打罵教育,但是對於這一切,我都以「想當然爾」的心歡喜接受,沒有懷疑、沒有怨恨,也沒有不平。直到二十歲正式步上弘法之路後,多年來受到的排擠、打壓、誤會、毀謗、傷害,不曾間斷,雖然也曾感到氣憤、不平,對一些榮辱毀譽多少也有所罣礙,但是經過六十多年在佛法裡的歷練、養成,我自覺自己現在對利害、得失、有無,已經看得很淡然,心中既沒有怨恨、不平、恩仇、貪瞋等,對於毀譽榮辱也不計較,更不會掛礙生死,只覺得對世間的是非、好壞、想法,好像又回到童年一樣,一切仍然是「想當然爾」。

我總覺得,世間無常,你要世界不改變是不可能的,只要自己的心不隨外境改變就好;世間的人我是非,好壞有無,紛紜擾攘,你要改變世界也很難,只有改變自己才是最好的辦法。所以我平常很喜歡跟信徒講「小狗汪汪叫」的故事:

有一個青年新婚不久,逢人就說結婚真好,因為每天下班回到家,打開家門,妻子就忙著幫他拿拖鞋,小狗也親熱的圍著汪汪叫。

三年後情況改變了,每天回到家,不是妻子幫他拿拖鞋,是小狗為他啣拖鞋;不是小狗圍著汪汪叫,而是妻子對他嘮叨不停。他感到極為苦悶、無奈,就到寺院去請教法師。

法師聽完他的傾訴後,說︰「很好呀!你應該繼續快樂才對啊,你的生活裡還是一樣有拖鞋穿,一樣有聲音叫,你的生活並沒有改變呀!再說,不管環境怎麼改變,只要你的心不變就好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