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近年世界各民主自由國家吹起「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其核心理念是讓病人在健康時,提前做出關於自己醫療處置的決定,確保在病人無法表達意願時,其醫療需求和願望能夠被尊重和執行。醫師表示,此舉除讓子女免除煩惱,親子在諮商中也能拉近彼此距離。
台灣於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末期病人拒絕醫療的權利,2016年再通過亞洲首個《病人自主權利法》,將拒絕醫療權擴及至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和其他公告重症患者,2019年開始正式實施後,根據衛福部截至2024年9月最新資料,顯示約有8.5萬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AD),簽署比例不到1%,相較美國約37%的簽署比例,仍顯偏低。
恩主公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主治醫師施子健表示,目前到院諮商最年輕的民眾為22歲,最長則是98歲。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需要二等親內親屬參加,曾有一對約60多歲夫妻參與預立醫療諮詢,找來子女們一同參與諮商,原本親子之間的關係比較疏離,子女兩人對於被找來一同諮商大感意外,而在過程中,子女們了解到父母不願意讓他們承擔抉擇「救與不救」的道德綁架與煩惱,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在諮商過程分享想法,更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施子健指出,預立醫療門診收案意願人須具完全行為能力者,法定須滿18歲,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法定參與人,除了意願人,還需有二等親內親屬或醫療委任代理人,門診單位則由具備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2年以上實務經驗的護理師、社工人員或心理師組成。完成諮商後,由門診機構將核章過的預立醫療決定書交給意願人簽署,簽署後掃描上傳並由衛福部在健保卡上註記,方能完成預立醫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