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時序雖入秋,不過氣溫仍高,中醫師提醒,初秋時節「燥邪」比較強,黏膜、皮膚、腸胃道等都可能受影響,要留意口乾舌燥、流鼻血、皮膚癢和莫名拉肚子等,畢竟已經入秋,不能再像夏天那樣吃這麼多冰涼食物,建議可選擇水梨、白木耳、百合、蓮子等,清肺潤喉又不至於太寒、太溫的食材,而藥膳等食補則要先避免。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科主任瞿瑞瑩說,最近正好在換季,門診比較多的,是黏膜較乾燥的患者,初秋時的「燥邪」也會比較強,呼吸道疾病患者不少,症狀包括口乾舌燥,或者鼻黏膜乾導致流鼻血;皮膚症狀包含粗糙、乾癢等;腸胃道也要留意,莫名原因的腹瀉、脹氣等也不少。
初秋比較乾熱,瞿瑞瑩表示,這個階段跟前一階段比較潮溼的「長夏」不太一樣,雖然仍有炎熱天氣,但畢竟已經開始入秋,不適合像夏天可以吃那麼多冰涼的東西,否則可能引起腸胃不適。
「目前是最不適合進補的」瞿瑞瑩說,因為目前燥邪比較強,如果有食用藥膳或麻油等,相對溫補的民眾,容易出現便祕或口乾舌燥、流鼻血等症狀。
另外,下周就是中秋節,不少民眾會和親友相約燒烤團聚,但免不了吃到油膩或者重口味食物,瞿瑞瑩提醒,烤、辣、炸等,都可能會加劇燥邪的影響;要避免一口氣灌下一大瓶冰涼飲品,也要多喝水、多吃有膠質的食物,綠豆湯、麥茶等,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