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巡禮】遇見敬字亭

文/柏如 |2024.09.11
486觀看次
字級
圖/柏如

文/柏如

一般家庭中的廢紙都是如何處理的?大多數人應會直接丟垃圾桶,或是講究一點的就丟碎紙機裡。

不過,在古代,紙張得之不易,因此古人敬字惜字,一紙一字都要好好珍惜,即便是上面有字的廢紙,也不會輕易隨意丟棄,而是要收集起來,到特定的地方焚燒成灰,這些地方就叫做「敬字亭」。

敬字亭在民間也叫「敬文亭」,或「字紙亭」、「焚字爐」,都有尊敬文字的意義。它的造型,類似於寺廟燒金紙用的「金爐」,是專門用來焚燒上面帶字的紙張。

敬字亭在閩南更是敬重文化的一種象徵。根據史料記載,敬字亭最早建於宋代,元明清時期已相當普遍,而在閩南地區,更有建造敬字亭的傳統,且多以磚石結構為主。

那天,為了老婆的烹飪考試,我們去了新北新莊的文昌祠參拜,就在一進祠內小廣場的一側,就見到一座古樸的磚石結構︱高高矗立的敬字亭,雖然看外觀可看出過去有紙類焚燒的烏黑痕跡,但如今敬字亭的焚燒口已被磚頭堵住,也被不鏽鋼圍欄圍起,不知為何已不提供焚燒的服務了。

我猜想是否為了維護這敬字亭古蹟,且避免民眾誤以為是燒金紙的地方而做此決定,因為文昌祠已在一九八五年列為三級古蹟,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

不過,看到如今早已難得一見的老式敬字亭,依然令我們相當興奮。這種老舊造型的敬字亭有著四層翹起的飛簷,具有閩南傳統建築特色,雖沒有過多的雕刻或彩繪,卻自有一副沉穩的氣派,令人不覺會多看兩眼。

古人認為,字紙裡存著書寫人的「魂魄」精神,因此古代文人學子所寫的字,以及所有帶字的紙片、書本,都凝聚著古聖先賢們的智慧和心血,每一張寫有文字的紙片都是神聖且富有靈性的,不能隨便褻瀆和丟棄。同時,認為「敬惜字紙」是一種積德善舉,能福佑家中子弟的文筆才氣。

在古代,即使是路上見到的紙張,也要撿拾起來,送入敬字亭焚燒。這種珍惜紙張、書本的情懷,是帶孩子去參觀敬字亭的最佳教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