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柏如
文/柏如
一般家庭中的廢紙都是如何處理的?大多數人應會直接丟垃圾桶,或是講究一點的就丟碎紙機裡。
不過,在古代,紙張得之不易,因此古人敬字惜字,一紙一字都要好好珍惜,即便是上面有字的廢紙,也不會輕易隨意丟棄,而是要收集起來,到特定的地方焚燒成灰,這些地方就叫做「敬字亭」。
敬字亭在民間也叫「敬文亭」,或「字紙亭」、「焚字爐」,都有尊敬文字的意義。它的造型,類似於寺廟燒金紙用的「金爐」,是專門用來焚燒上面帶字的紙張。
敬字亭在閩南更是敬重文化的一種象徵。根據史料記載,敬字亭最早建於宋代,元明清時期已相當普遍,而在閩南地區,更有建造敬字亭的傳統,且多以磚石結構為主。
那天,為了老婆的烹飪考試,我們去了新北新莊的文昌祠參拜,就在一進祠內小廣場的一側,就見到一座古樸的磚石結構︱高高矗立的敬字亭,雖然看外觀可看出過去有紙類焚燒的烏黑痕跡,但如今敬字亭的焚燒口已被磚頭堵住,也被不鏽鋼圍欄圍起,不知為何已不提供焚燒的服務了。
我猜想是否為了維護這敬字亭古蹟,且避免民眾誤以為是燒金紙的地方而做此決定,因為文昌祠已在一九八五年列為三級古蹟,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
不過,看到如今早已難得一見的老式敬字亭,依然令我們相當興奮。這種老舊造型的敬字亭有著四層翹起的飛簷,具有閩南傳統建築特色,雖沒有過多的雕刻或彩繪,卻自有一副沉穩的氣派,令人不覺會多看兩眼。
古人認為,字紙裡存著書寫人的「魂魄」精神,因此古代文人學子所寫的字,以及所有帶字的紙片、書本,都凝聚著古聖先賢們的智慧和心血,每一張寫有文字的紙片都是神聖且富有靈性的,不能隨便褻瀆和丟棄。同時,認為「敬惜字紙」是一種積德善舉,能福佑家中子弟的文筆才氣。
在古代,即使是路上見到的紙張,也要撿拾起來,送入敬字亭焚燒。這種珍惜紙張、書本的情懷,是帶孩子去參觀敬字亭的最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