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默子
退休後的我,除了認真當家庭煮婦,忙院子裡的花草樹木,還當幾個單位的義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每兩個月出遊三天,跟著旅行團趴趴走。有個當導遊的朋友真好,台灣到處是祕境,尋幽訪勝行萬里路。六月份時,總算去了蘭嶼,十八歲就想走訪的外島,過耳順之年成行了。
這個月再度遊台東,重點是熱氣球和金針花。就在強颱過境後一周出門,慶幸台東小損,不像我居住的台南郊區幾個鄉鎮般積水嚴重。我們太幸運了,所到之處皆美景,吃好喝好住好玩得很盡興,想起去蘭嶼時的吃喝住,簡直是天壤之別。一趟蘭嶼回來,內心衝擊很大,怎麼還有這麼匱乏的地方?帶了錢,在蘭嶼竟然沒機會花,想吃根香蕉,想吃點零食,都沒有!三餐有得吃,就萬幸了!
三天的台東之旅,和蘭嶼的三天比較,彷彿做夢,小時候的台南鄉下好像也沒那麼匱乏呢!後山的豐盛美食,雖然有幾道菜鹹了點,太油了,稍微甜了些,未去過蘭嶼前,我一定立即向導遊反映。親身經歷過物質的匱乏後,我很珍惜餐桌上的美食,不嫌棄不批評不浪費。同行幾個平日大肆吃喝的玩伴,每餐都跟導遊反映菜色又油又鹹又甜,只有我和一起去蘭嶼的朋友不動聲色,懷著感恩的心情食用,我們的想法一致,如果蘭嶼也能有這麼豐盛的餐飲,多好。
想想六○年代窮鄉僻壤的匱乏,想想蘭嶼的匱乏,原來我們每天都很幸福的過日子。常懷感恩心,知足常樂,真的要知福惜福,更要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