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即日起至九月七日,在關渡美術館將展出十二位四川藝術家,及十五位台灣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名為「親潮—兩岸架上繪畫新流向」展,是關渡美術館針對平面繪畫創作,也就是對岸所說的架上繪畫,所策畫的聯展。展出作品,幾乎以人體、形體為繪畫的主要內容,希望透過繪畫能更進一步,發掘出一種屬於兩岸各自擁有於平面繪畫藝術本質上的原型。
策展人陳浚豪表示,前年他造訪四川成都、重慶,拜訪藍頂藝術村、坦克工廠的藝術家們,印象極為深刻。成都是大西南的中樞,豐富的娛樂生活自不必說,從傳統的川劇「變臉」、民族戲曲、雜技歌舞、各式蜀風茶樓到現代的保齡球館、大型夜店、通宵的廣式飲茶、台灣來的泡沫紅茶等,幾乎將四川人引以為傲的生活特色「閑」,發揮淋漓盡致。來自台北的他認為,安逸舒適、平實的川地生活反倒提升出了藝術文化氣息,這裡的悠閒就如同擁有維也納塞納河畔,平實安穩的生活讓享受意識和審美意識抬頭,也因此才有四川獨有的文化風情與藝術風貌。
比較四川、台灣的民族史,不難理解其中竟存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在後殖民理論所關注的「族裔散居」現象,通俗的說即是移民現象,而川、台則是移民的第二家鄉所在。對日抗戰期間,四川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族戰爭之大後方的主要基地」,當時來自各省分的難民紛紛說到四川就是我們的大後方,成都就是我們的家,四川省各族人民就是我們的親人,川地成為民族匯聚之府。
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跨海來台,形成另一個島嶼大後方,擁有美麗島嶼之稱的「福爾摩沙
—台灣」,經歷過荷、英、中、日殖民,則呈現出一個多元甚至混雜的文化大熔爐。各省分散居的族裔身在異鄉、海外,生活在異質的社會文化結構中,但是他們對其他時空依然殘存著集體的記憶,在想像中創造出自己隸屬的地方和精神的歸宿,創造出想像的社群或是新社群。這種不同的身分認同又隨著當地的主導意識形態的導向而得到強化或是減弱。如此遺世獨立的相似性,更彰顯川、台兩地於當代藝術的對照關係。即日起至九月七日關渡美術館展出「親潮—兩岸架上繪畫新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