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五十三歲的陳男日前於用餐時,突然昏倒被送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腦幹出血,醫院為他做顱內壓監視器兼腦脊髓液外流手術,但術後卻發生中樞性高燒到攝氏四十度。為免患者高燒危害到腦細胞,醫生以「低溫療法」才免於腦細胞損傷。
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志任指出,陳男突然昏倒送醫,一度被懷疑是心肌梗塞,後來確認是腦幹出血,施予腦脊髓液外流手術,卻發生術後高燒,讓人擔心患者腦細胞恐受損。
張志任表示,團隊採「低溫療法」以減輕患者的腦組織破壞。「低溫療法」可以降低新陳代謝,保存更多腦細胞,對後續甦醒或復健都有正面幫助。
治療方法是先將患者的身體和大腿用低溫毯包起來,再以低溫器引低溫水流入毯中,藉由全身循環讓患者的體溫降到攝氏三十三到三十四度之間,維持三天到一周,之後再讓患者體溫回溫。
張志任說,一般採用低溫療法多會於患者的急性期,一旦頭部中樞神經受到壓力或受傷時,新陳代謝會轉為高亢,腦細胞有受損風險,經以「低溫治療」以降低新陳代謝速率,使末梢組織進入冬眠狀態,以減少消耗養分和氧氣,減緩腦細胞壞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