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人間佛教的定學(5)

文/星雲大師 |2024.08.18
532觀看次
字級
打坐不過是一種心意集中的訓練,是一種養成定力的方便法門,禪者不可耽著在打坐的享樂中,忘了佛教在人間的任務。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雖然「悟」不容易藉語言文字傳達,但是「悟」是絕對可以體驗的一種境界。由悟之中,可以體驗到「生命的奧祕」,生命是無限偉大、無限喜悅的存在。由悟之中,可以領略出「時間的永恆」,一剎那、一轉瞬都可以通往永恆的瀚海。悟,可以使我們體會「空間的無邊」,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悟,更可以使我們體認「人我一如」,原來你和我不是兩個人,你和我是一體一如的。「悟」是有聲音的,「悟」的聲音怎麼樣?是「崩」的一聲,震破混沌矇昧。「悟」也有速度,用「電光石火」來形容還不及萬分之一。

「悟」的形象,是粉碎虛空,消滅迷妄,眼前望去,一片真實光明!

悟,是一個非常快速、突然,料想不到的狀態。但是開悟並不是一蹴可幾,也不能一步登天,參禪開悟是有階段性的。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參禪頗有見地,他曾經做了三首詩偈來表明參禪悟道的三個過程。第一個階段是尚未參禪的情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第二階段是參禪而尚未開悟的心情:「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第三個階段即是悟道之後的境界:「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開悟之前,看一切萬法都如翳在眼,霧裡觀花,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開悟之後再反觀世間諸有,如盲重光,煙霧盡散,可以如實的看清山河大地的本來面目。

也有人以參禪前後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後的心境: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開悟之後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開悟後天地還是天地,日月依舊是日月,人我仍然是人我,只是生活的內涵、品味不一樣了。未開悟前,「吃時不肯吃,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開悟之後,「飢來吃飯,睏來眠」,一樣地吃飯,一樣的睡覺,灑脫自如,任性逍遙。開悟前,時時難過,步步維艱;開悟後,日日是好日,處處通大道。

開悟的境界需要自己親自去實證,悟道的生活需要自己實際去體驗。就如一個人想要學會游泳,縱然遍覽游泳指南的書籍,具備一切游泳常識,如果不下水一試,終究是旱鴨子一隻,不能成功。

悟道要親自體證,一旦悟道了以後又要做什麼呢?所謂「悟後起修」,雖然開悟了,不去實踐,也不能成佛。因此,雖然有的人先修後悟,有的人先悟後修;不管先悟先修,總之悟道後要依道而修、依法而行,要在人間「行佛」,從生活裡服務大眾,培養福慧資糧,等到因緣具足,自能開悟「成佛」,這也是為什麼諸佛都在人間成道的原因。

由於歷代禪者修定不重成佛,而重開悟,所以禪者是最有人間性了。他們在人間悟道以後,當下的生活能夠解脫,能夠安住,能夠獲得身心的自在,明心見性也就滿足了,何況只要一悟,何愁不能成佛?

因此,禪就在生活裡,禪不是只管打坐。打坐不過是一種心意集中的訓練,是一種養成定力的方便法門,禪者不可耽著在打坐的享樂中,忘了佛教在人間的任務,忘了學禪是要與眾生同一鼻孔出氣;禪是要與宇宙共脈動的,那才是人間禪者的胸懷。



二、定的修持 ——清素生活,止息觀心

在佛教裡,說到修行,大都是指參禪、念佛、修密。有一句話說:「密富禪貧方便淨。」意思是說,如果要學密宗的話,在經濟上必須富有,因為密宗的壇場要布置得非常精緻莊嚴,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銀,或者是銅質的鑄造,並且要樣樣齊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當的時間,對於上師更要有優厚的供養,所以要如法學密,經濟上必須富裕,時間上必須有相當空閒的人,才好修學。

另外,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不管什麼行業、身分,不論何時何地,時時處處都可以念佛修持,因此最方便的修行法門,非淨土宗莫屬。至於想要修學禪宗的人,沒有錢不要緊,因為禪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之處,只要雙腿一盤,就可以參禪了。

不過,參禪究竟是坐呢?還是臥呢?還是站呢?六祖大師說,禪非坐臥;坐、臥、立都不是禪。所以,六祖大師曾對志誠禪師說:「住心觀靜是病,不是禪。」

那麼,如何才是禪呢?紫柏大師曾經這樣說過:

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

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禪不是閉眼打坐,閉眼打坐只是進入禪的方法之一。如南嶽懷讓禪師問:「譬如牛拉車,車子不走,是打車子呢?還是打牛呢?」

打車子沒有用,參禪,要緊的是觀心、用心。你要想明心見性,光是用身體打坐,並不一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參禪打坐,用心第一。

唐朝瑞巖禪師經常自言自語:「主人公,你在嗎?在,在!」不知者以為他瘋癲,知者了解那是一種深刻的禪修功夫,用意在喚醒自己的覺性,片刻都不離開當下。

禪者參禪,心要專注當下,要懂得止息觀心。止息,就是不為外境所動;觀心,就是看到自己的心。中國禪宗以搬柴運水、出坡作務來修習禪定,藉事練心,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因為「明心見性」才是禪定的最終目標。

不過,不能否認的,禪雖然不是坐,也不是臥,當然更不是立,但是如果我們想要體驗禪悅的妙味,想要透過修定來參究自己的真心本性,打坐仍是初學參禪的人應有的必經過程,所以參禪首先必須懂得一些坐禪的基本常識,掌握一些根本的坐禪要領。如天台《小止觀》說,初學坐禪,當調五事:調食、調睡、調身、調息、調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