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克拉克
文/簡麗賢
駐日代表謝長廷先生曾在臉書發文,表示他6月中旬搭機返回日本,正值台北市松山區豪雨滂沱,氣流極不穩定,起飛後不久突然傳來巨大聲響,彷彿就在窗邊爆破,加上窗外一片灰暗,不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事,擔心機身是否裂損。
他直言,飛機被雷電擊中的畫面讓人直捏冷汗,當下腦海閃過念頭,是否應跟家人交代遺言。謝代表補充,空服人員安慰說,飛機若遭到雷擊,因為有避雷針,所以會平安無事。最後該班機安然抵達日本,機身檢測後也毫髮未傷。
雷擊飛機 機身無虞
國內幾家電子媒體紛紛報導謝代表在臉書提及的現象,並採訪機師工會等專業人員,受訪人員表示飛機即使在空中遭受雷擊,就算飛機機體沒有避雷針,但具有靜電刷,表層的金屬會引導電流,因此機內乘客不受雷電影響,機身也安全無虞。
上述的新聞報導引起討論,就科學角度而言,頗具有探討的意義。
十年前的暑假,有一回我從日本學術交流結束搭機回台灣,飛機在桃園機場上空,正好是雷電交加、傾盆大雨的夜晚,座位旁的旅客問我:「閃電打雷,好可怕!飛機被閃電打到會怎樣嗎?」我安慰他:「雷擊可能發生在附近,萬一飛機被閃電擊中,因為飛機機體表層的金屬具有保護功能,可以安心。」他半信半疑地說:「真的?如果這樣,我就安心了。」
台灣夏季受太平洋高壓的影響,午後大氣熱對流發展旺盛,常見雷神發威,閃電頻繁。這是因為上升氣流把溫暖潮溼的空氣送到半空中,遇冷後水氣凝結成雲。在洶湧的雷雨雲氣流中,水滴摩擦產生靜電,正電荷在雲的上層,負電荷則在下層。負電荷吸引地上的正電荷,當兩極電荷形成的電位差大到可以衝破絕緣的空氣時,產生閃電。閃電通過時會釋放高能量,將周圍的空氣急劇膨脹產生衝擊而形成隆隆聲響。閃電造成雷擊是因為雲層與地面的電位差很大,瞬間電流若遇到建築物或物體,可能因電流熱效應而造成傷害。因此高建築物必裝置避雷針,將閃電的電荷引導至地球,避免雷擊造成損害。
避雷針必須接地,但空中的飛機無法接地,飛機如何抵擋天打雷劈?飛機機翼尾端安置靜電處理器,也就是靜電刷,透過尖端放電原理,釋放機身表面與空氣層摩擦產生的電荷,避免電荷干擾無線電通訊系統。
靜電屏蔽 電不內傳
讀者或許很好奇,飛機被閃電擊中,為何艙內的人員安然無恙?這與物理學的「靜電屏蔽」(electrostatic shielding)效應有關。當金屬導體處於靜電平衡時,導體內部的電場是零,不會有法拉第假想的電力線通過。由於靜電屏蔽作用,我們將金屬籠加以高電壓後,籠內電場仍是零,因此籠裡的人不會受高壓電電擊,這種金屬籠被命名為「法拉第籠」(Faraday cage)。
追溯1836年,知名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了解靜電屏蔽效應,設計「法拉第籠」實驗,證實當電磁場撞擊可以導電的金屬時,電荷仍在導體的外部,不會在內部傳遞。曾有電視節目做過,以60萬伏特的高壓電電擊汽車的實驗,結果車內的人毫髮無損,此節目單元製作的科學概念與法拉第籠的靜電屏蔽效應有關。簡言之,金屬殼可以屏蔽外界對殼內的電力作用。
除了飛機有「法拉第籠」靜電屏蔽的保護作用外,汽車也具有異曲同工之效,因此雷雨交加時,開車不用擔心被閃電擊中,車內乘客也不會被雷神親吻,只要在車內,就能獲得如同「法拉第籠」屏蔽效應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