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前塵】暗生

文/潘國靈 |2024.08.11
496觀看次
字級
寫作在我生命中仍是重要的,但經此一役,寫作也會有所不同,起碼在這場疾病前,我不可能開筆寫這篇故事。(示意圖)圖/Pexels
作者簡介 潘國靈 小說家、散文作家,現居香港。小說及散文作品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香港書獎等,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2016年於油街實現擔任駐場作家,2022年擔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駐校作家。 另著有小說作品《離》、《失落園》、《病忘書》等;散文集《總有些時光在路上》、《回頭我就變了一根浮木》、《七個封印》等;城市論集《事到如今》等20餘種。 圖/Pexels

文/潘國靈

從一月下旬至三月底,見了人生中最多的專科醫生及護理人員。心胸肺外科、腦神經科、麻醉科醫生、物理治療師,以為應差不多了,結果在覆診拿取腫瘤化驗報告後不久,未幾又多見了腫瘤內科、臨床腫瘤科醫生,及放射治療師。化驗結果不差,但比預期最理想的A降了一個次級。沒入侵其他器官,但腫瘤的包膜有點穿了,且腫瘤有點觸到前面的胸骨。(良性但有少少惡,醫生說。)聽到的時候也有沉落,一下子。

踏入四月,在我靜待胸骨埋口之際,我將準備面對為期六星期的輔助性電療,將肉眼看不到有可能存在的「漏網之魚」全數殲滅(一向對剩餘物有感的我,這回全然盼望再無任何殘餘)。此時在我胸腹上,已畫上縱橫交錯的兩條黑色長線,紋路看起來像一張行車路線圖,上段縱線緊靠傷痕像一條雙行道,三個小洞是十字交叉口的三個安全島。身體作為塗寫的場域,沒料到以這如實的方式實現在我胸腹之上。(臨床腫瘤科醫生說:你的工作用筆,我的工作也是用筆來設計。)

透過鏡前直望胸前的傷口。胸口正中,傷痕長十七點五公分近七吋,下面有三個小洞。以前曾寫過,「身體成為書寫的羊皮紙」,那時身體還未經此破損,現在我會說,書寫比起刀鋸何其之輕,刀鋸刮破皮膚肌肉,切斷神經線,挖進骨頭深處。血是血,骨是骨,傷痕纍纍不僅是形容詞。一切還原到最赤裸。羊皮紙可以反覆塗寫,我只願這刀在我一生只承受一次。這一刀必致,可能純屬或然率,可能命中注定。這一刀真重,不重不足以徹底切除長大了的腫瘤。這一刀真重,一刀割去了癮。一刀割去了前塵。

前塵是什麼?前塵包含了許多東西。一些陰影籠罩,幽靈幢幢,重重的手術刀原來也是一把驅魔劍,把幽靈劈碎,起碼碎片浮現再無能擊倒我。身之陰影終究驅退心之陰影。

前塵也是以往的生活方式。以往我習慣於流動,不一定是四方漂泊,只是也時而在此城與他方間游移,未來這種「雙軌生活」仍可能嗎?不是說簡單的出行,而是過一種旅居的生活。較長時間的出行需要體魄,且別說經此重疾,身體必須長期置放於醫療系統的監察(起碼半年一次,作十年追蹤)。以往對龐大的制度總有點畏,這一段日子穿插於公私營醫療體系也有徬徨時,但也必須說,沒有醫療體系身體也不可能得到治療。身體私密但在疾病面前凸顯公共,醫療體系的監察同時也是一種關照。病者之軀對自由的嚮往,身體成了一個恆常要考慮的因素。身體若然受限,自由的精靈也或多或少遭囚禁。未來等著我的,也包含這種生活嗎?

樂觀以對未來路

但我想,所謂與前塵割斷,儘管不無憂思,也並非沒有正面意義。身體失效才激發對身體的高度意識和全新感知,當中亦不是沒有自我再造的可能,而這也是一種自由(儘管自由之境永不可竟及)。治療必經受創,如此凌厲一刀,的確彷彿將人生劈開兩段,或從中劃出一條分界線,但到底一個人又怎會徹底變成另一個人呢?必然會有些東西貫徹,不是從此成了「一個新做的人」,而是一場大疾病,如果它能賜予什麼或你不枉待它,因其巨大,除非全然崩塌,必然將人生推到一個大重整的關口。

大重整意味在生活膠著太久的狀態中劈出一個缺口,儘管有憂思,但在未來卻開啟出新的未知。(即使在這場疾病中,在面對許多未知時,我有時也會感覺像一場歷險,在狀態比較好時竟然也覺得滿有挑戰。)

譬如說「正常」。以往我常害怕太正常的東西,太正常意味平庸、被社會化、千人一面、失去稜角。我性格平和但也相當偏鋒,有時偏向極致。性好逆行,人多的時候我閃失,人稀的時間我出現。當我聽到「社會全面復常」也會生起疑竇或一個冷笑。但平淡是福,在這場疾病中,我一大渴望,就是身體能回復正常。

譬如說寫。我也曾相信自己是獨特的,天生敏感也算受天分眷顧與折磨,花開二朵,你只是從沒想到吧,生命來到某點,以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罕有的腫瘤兼伴生症候群,來告示你的真正特別。有什麼可矜誇的呢?只要身體垮台:造物主給你或拿走你一件關鍵東西,兵敗如山倒,你可以什麼都不是。寫作貫穿了大輩子生命,我無法想像自己是一個不寫的人(「文字族」是終身制的);但只要身體垮台,言何說寫,言何說讀。一向信奉寫作自我燃燒,現在會向神明祈求:請給我多一點力量,請給我多一點時間。我還想多寫幾本書,我還想多看一下世界。寫作在我生命中仍是重要的,但經此一役,寫作也會有所不同,起碼在這場疾病前,我不可能開筆寫這篇故事。題材是其一,境界是其一,一息尚存,寫作繼續潛行探索,這也是一條開放而未知的路……

(摘自《身體變奏曲》,聯合文學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