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台灣與丹麥和奧地利的研究團隊合作,發現小鼠在形成恐懼記憶時的腦內新機制並登上國際期刊。這項發現有助於未來減少恐懼的負面影響,並有望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連正章與國際團隊研究小鼠的恐懼記憶,5日登上《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研究顯示,老鼠感到恐懼時,大腦中杏仁核區域的一小群神經細胞會活化,像煞車一樣避免老鼠過度反應。
研究團隊使用基因轉殖的小鼠作實驗,先在多次聽到一段聲音後受到輕微的腳電擊,發現恐懼經驗會長期強化小鼠的中央外側杏仁核這個腦區中,一小群負責抑制恐懼記憶的神經細胞。
研究團隊抑制這些被不同恐懼經驗活化的神經細胞(主要為體抑素神經細胞),發現小鼠聽到聲音後,因恐懼而靜止不動的時間增長了,顯示這些神經細胞會如煞車般調控記憶,以避免小鼠過度反應。
研究結果讓大眾了解調節和形成恐懼記憶的過程,有助於未來減少負面影響,並有望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提供新的治療方向。
但連正章也提醒,雖然小鼠與人類的大腦結構相似,但神經迴路及連結仍然有差異。仍待進一步研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恐懼記憶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