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百鳥飼杜鵑〉,出自古籍《博物志》。杜鵑鳥在中國古代也稱子規、杜宇,卻是一種讓人感覺很悲情的鳥,每聽聞杜鵑啼叫,就讓人就想到「杜鵑泣血」。
古代為何視杜鵑為悲鳥?相傳周朝末年,蜀國有一國君名杜宇,又稱望帝;他因為沒治好水患,只好將帝位禪讓給一位治水有功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最終悲憤鬱結而死。據說望帝死後化作杜鵑日夜悲鳴,直到啼出血來,還將花染紅了,而這也是杜鵑花的由來。因此古代騷人墨客只要寫到杜鵑,就象徵著悲傷。
杜鵑科的鳥類屬於孵卵寄生動物,牠們自己不築巢,而是將卵產在其他鳥的巢內,特別是鶯科的鳥,讓別的鳥媽媽為牠們孵出小鳥。但也有少數如走鵑、鴉鵑、犀鵑、圭拉鵑等,是自行孵卵的,會將巢築在高高的樹上或是較低的灌木中。杜鵑科的鳥身體細長,尾較長、腿強壯,大多以昆蟲為食,尤其喜食其他鳥類不愛的害蟲,因此是十分受到農家歡迎的益鳥。
鶴子曰:「杜少陵詩云:『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瞋;仍為飼其子,禮若奉至尊。』」指百鳥照顧幼雛無微不至,彷若至尊,又云:「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鳥至今與哺雛。」也是這個意思。
而文中所提的「杜鵑生子,寄之他巢,百鳥為飼之」,取材自杜甫的〈杜鵑行〉。盧元昌曰:「蜀天子,雖指望帝,實言明皇幸蜀也。禪位以後,身等寄巢矣。」嘆蜀帝化杜鵑之哀慘悲痛,含有感嘆唐玄宗失去帝位的寓意。」有詩曰:「眾巢效力飼雛饑,長養春風二月時;豈但蜀人思杜宇,銜恩百鳥不勝悲。」